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4篇
  免费   33篇
各国政治   52篇
工人农民   37篇
世界政治   25篇
外交国际关系   61篇
法律   155篇
中国共产党   109篇
中国政治   188篇
政治理论   109篇
综合类   29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bstrac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envisages law-like tendencies (‘scientific’ Marxism)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concurrently, a political praxis (‘active’ Marxism) requiring human intervention. These positions give rise to conflicting interpretations of Marxism: first to understand society, second to change it – to abolish economic exploitation. The twentieth century witnessed a shift in the locus of the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to the economically dependent territories of the imperial powers. Socialist parties, when in power and adopting a Leninist political praxis, furthered modernisation and were successful in reducing economic exploitation. The paper addre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ientific and praxis components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global capitalism. It considers post-Marxis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hanging class structure, the rise of identity politics and the evolving nature of capital. Forms of domination, oppression and discrimination (bureaucracy, patriarchy, racism, militarism and credentialism) give rise to their own distinctive forms of power relations. It is contended that they should not be equated with Marx’s crucial insight into the nature of economic exploitation. Many current Marxist (and ‘post-Marxist’) writers adopt a ‘scientific’ position emphasising the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The author claims that without appropriate political praxis, the resolution of such contradictions is unlikely to transcend capitalism.  相似文献   
2.
正确评价社会主义实践,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必要前提;正确分析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有利于坚定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念: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则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梳理从古至今的民主理论体系,可将其分为理想主义民主或理性主义民主、经验主义民主以及现实主义民主。理性主义民主可分为自由主义民主、平等主义民主和多数统治论民主。现实主义民主分为程序民主、宪政民主和平衡民主。学习借鉴西方国家民主理念,结合我国现实情况,构建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民主机制,是我国的民主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吴涌汶 《理论学刊》2006,4(4):48-51
作为特殊意识形态的自然科学技术,无论从社会演进的宏观动力机制看,还是从其微观动力机制看,都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社会意识形态虽然在宏观动力机制上处于从属的地位,但从微观动力机制上考察,对历史进程发展的迟速则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东固革命根据地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否存有联系的问题,史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的见解。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和相关史料佐证,早在1928年,东固与井冈山革命根据之间就建有联系。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并最终与江西红二、四团在东固的会师,是两支革命力量进一步加强融合。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等院校党史教材和国内诸多史书论著,普遍认定“毛泽东思想两个建议”的史实。通过对《毛泽东思想概论》、《彭德怀自述》等有关“两个建议”史实不同版本的比较论证分析,可得出“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后期的两个战略性建议,不是毛泽东提出来的”史实结论,否定国内史学界近半个世纪以来所认定的普遍观点。  相似文献   
7.
主流法律经济学对法律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其基本内容是以经济合理性或理性选择的方法来评价法律权利的不同分配所带来的一致性和效率,其所涉及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主要是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有关原理,包括“普通法的效率假说”及其中所包含的“看不见的手”原理。主流法律经济学存在的最主要的缺陷是缺乏对政治过程中的权力、意识形态等因素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忽视了政治过程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法律决策中的重要影响。为了弥补上述缺陷,应当建构一种“法律经济学的现实主义范式”。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唯物史观的两个前提(出发点),即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历史前提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逻辑前提是人的实践活动。历史前提是逻辑前提的前提和基础,逻辑前提是历史前提的提炼和升华.二是辩证的、具体的统一,决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提出并阐述唯物史观的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的辩证统一是唯物史观超越一切旧历史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前 ,史志编修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 ,究其根源 ,大都与缺乏法律的规范有直接的关系。因此 ,史志编修工作立法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民追求民主政治的道路漫长,艰辛而又是异常曲折,无数有识之士在这条道路上前赴后继,流血牺牲。直到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现实结合起来,创建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发展的民主政治,中国的民主革命才圆满的画上了句号。回顾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值得记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