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9篇
  免费   124篇
各国政治   42篇
工人农民   40篇
世界政治   4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21篇
法律   331篇
中国共产党   42篇
中国政治   123篇
政治理论   149篇
综合类   32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BSTRACT

There is a general assumption in democracy promotion that liberal democracy is the panacea that will solve al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faced by developing countries. Using the concept of “good society” as analytical prism,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while there is a rhetorical agreement as to what the “good society” entails, democracy promotion practices fail to allow for recipients’ inclusion in the negotiation and delivery of the “good society”. Contrasting US and Tunisian discourses on the “good society”,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democracy promotion practices are underpinned by neoliberal parameters borne out from a reliance on the transition paradigm, which in turn leave little room to democracy promotion recipients to formulate knowledge claims supporting the emergence of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of the “good society”. In contrast, the article opens up a reflective pathway to a negotiated democratic knowledge, which would reside in a paradigmatic change that consists in the abandonment of the transition paradigm in favour of a “democratic emergence” paradigm.  相似文献   
2.
从纵向来看,邓小平的科技意识有一个萌芽、成熟和提升的过程;从横向来看,邓小平科技意识包括科技认知、科技情感和科技意志三个方面。邓小平的科技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推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陕西省榆林市某蛋用种鸡场疑似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鸡中分离到了1 株肾型IBV(定名为YL 04),并对分离病毒进行了血凝性、血凝抑制性、致病性、鸡胚矮小化、电镜特征等生物学特性鉴定及S1基因5′端的RT PCR鉴定。结果表明,该分离株经10 g/L胰酶处理后的各代病毒尿囊收集液均可凝集鸡红细胞;标准阳性血清可特异性地抑制其凝集性;可复制出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病例;病毒传代物有明显的致鸡胚矮小化作用;透射电镜下可见有近似球形、直径100 nm左右的冠状病毒粒子;用RT PCR方法扩增到1 条373 bp的目的片段,其核苷酸序列与IBV CQ/01/2004株序列的同源性达98%。  相似文献   
4.
抗O型口蹄疫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灭活O型口蹄疫病毒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4次后,取致敏的脾B淋巴细胞和SP2/0小鼠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在HAT选择培养基中培养2周,经间接ELISA法筛选,最终获得了3株抗O型FMDV的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2F1、2G7和6H4。血清学试验证明该McAbs能与FMDV抗原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将重组鸡痘病毒(rFPV-IFN-γ)与IBD MB43弱毒疫苗联合接种SPF鸡,研究重组鸡IFN-γ对IBD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rFPV-IFN-γ和MB43弱毒疫苗联合免疫组(MB43+rFPV-IFN-γ)及rIFN-γ和MB43弱毒疫苗联合免疫组(MB43+rIFN-γ)在免疫后第2周即可检出ELISA抗体,比MB43疫苗单独免疫组早1周.用IBDV Gx株攻击后,MB43+rFPV-IFN-γ组和MB43+rIFN-γ组免疫鸡的脾只有个别淋巴细胞核浓缩、核崩解,少数滤泡萎缩变性坏死;胸腺损伤程度轻于MB43疫苗单独免疫组和非免疫对照组.免疫后1周,3个免疫组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含量均显著高于非免疫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含量变化不明显;攻毒后第2周,3个疫苗免疫组CD4+、CD8+T淋巴细胞含量均显著升高,各组之间CD4+、CD8+T淋巴细胞含量无明显差异.证实,rFPV-IFN-γ和rIFN-γ可加强疫苗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6.
口蹄疫病毒3D基因的真核表达及其表达产物的功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鲁彬 《中国兽医科学》2006,36(10):800-804
利用RT-PCR技术扩增口蹄疫病毒(FMDV)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的3D基因,经测序确认后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载体pcDNA3.1( )中,重组质粒pcDNA3.1( )-3D经HindⅢ、XbaⅠ双酶切后转染至BHK-21细胞,用纯化的目的蛋白进行Western-blotting鉴定,并预测该3D基因表达产物的三级结构。结果显示,获得分子质量约55 ku的单一3D基因表达产物,其三级结构较为保守。利用RNA细胞内复制体系和荧光定量RT-PCR技术,证明3D基因表达产物在细胞内可促进口蹄疫病毒基因组的复制。  相似文献   
7.
囊素对猪口蹄疫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提取的天然囊素(10μg/mL)和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协同免疫45日龄仔猪,研究了其对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效果及仔猪增重的影响。将32头健康45日龄仔猪随机分为4组,0.5 mL疫苗 囊素免疫2次(Ⅰ)组1、.0 mL疫苗 囊素免疫2次(Ⅱ)组1、.0 mL疫苗 囊素免疫1次(Ⅲ)组和1.0 mL疫苗免疫2次(Ⅳ)组(疫苗对照组),用液相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LB-ELISA)检测各组猪免疫前及一免后第14、28、42、60、74、881、02 d的口蹄疫血清抗体效价并称重。结果,Ⅱ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Ⅳ组(P<0.01),Ⅰ组、Ⅲ组和Ⅳ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一免后第60~110 d仔猪平均日增重囊素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囊素可以提高口蹄疫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提高猪增重,促进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以原核表达的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VP2蛋白免疫BALB/c小鼠3次后,取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融合细胞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ELISA)检测;阳性细胞株经3次有限稀释法克隆后,获得7株分泌抗CIAV VP2蛋白的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3B4、3C9、3D7、3D10、4G11、4G7和5C6。7株杂交瘤细胞免疫小鼠的腹水及其细胞培养液上清的ELISA效价分别是2.0×106、2.5×105、1.0×106、2.0×105、2.5×104、1.5×106、1.0×105和1.5×102、1.0×102、2.5×102、2.0×102、0.5×102、2.5×102、1.5×102。7株融合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98~102条,与其他禽类病毒和MSB1、Sf9细胞无交叉反应,说明这7株单抗具有良好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以陕西8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IBV)分离株M蛋白的基因序列为基础,应用DNAStar软件中的MegAlign模块对其进行了同源性分析;用Kyte-Doolittle方法、Jameson-Wolf方法、Karplus-Schulz方法、Plot-Emini方法和Garnier-Robson方法综合预测了其中4株代表毒株的M蛋白B细胞抗原表位和二级结构。结果,8株AIBV的M蛋白主要在10~40 aa和90~175 aa处存在无规律的点突变,与参考毒株H52、M41、SAIB20、LX和Gray的M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和预测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介于87.4%~99.5%和96.3%~99.5%;分离株间的核苷酸序列和预测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介于91.8%~99.8%和95.4%~100%。4株代表株的M蛋白B细胞优势抗原表位都在159~164 aa和181~193 aa肽段区(这2个区域都包含了无规则卷曲和β-转角结构)或其附近。结果表明,AIBV分离株的M蛋白基因相对保守,只存在无规律的点突变,该变异对AIBV M蛋白B细胞表位的稳定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们应当确立什么样的课程知识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历史上曾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课程知识观,如把课程知识作为制度化知识,作为化资本,作为法定化等等。制度化的教育必然要求一种制度化知识与之相适应,课程作为一种象征符号性资源和化资本,成为人们增强支配性地位和获得权威的途径。课程作为法定化,它代表统治集团的利益,是统治阶级的权力、意志、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体现和象征。当代人们更寺地把知识理解为价值性的、个体性的、情境性的与过程性的,而不是客观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从而确立了建构性的课程知识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