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9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君强 《思想战线》2004,30(5):106-109
在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尽管并不存在像现代主义跟现实主义之间那样的明显"断裂",但其间依然显示了独特性。后现代小说在叙事方面显示出如下特征:对作品的复制与多重复制,融合事实与虚构、现实与神话、原创与模仿,消解文学不同类别和体裁的界限,叙述主体的"本体论"运用与戏拟式变换,不可靠叙述者大量出现。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因素已渗入我国的文化发展之中,青年文化所受影响更甚,已呈现出某些后现代的特征,如时尚文化的低俗化、文化运作商业化、价值标准多元化、文化理性的缺失、行为方式的异化等。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探索后现代语境下的青年文化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语境是由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中的各种异质话语相互激荡而成的,它提倡模糊性,注重可生成性,突显无序性,推崇主体间性,为教师角色的转换提供了时代契机。从"立法者"到"阐释者",从"知识灌输者"到"知识建构伙伴",从"道德说教者"到"心理咨询师",从"理性权威"到"平等中的首席",后现代语境下教师角色的转换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作为当代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思潮,后现代文化思潮以其反权威、反中心、提倡多元、差异性和开放性以及主张平等对话等特点已经对我国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产生重大影响。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深刻了解其所处的文化场域前提下,树立适应当代青少年文化特点的价值观教育新观念:目标导向-从一元主流价值取向转向多元价值澄清与引导;身份关系定位-传统主客体关系转向主体间平等关系;内容选择-从关注历史经验转向现实生活;过程实施-从注重理性分析转向关注个体感受,在感性体悟中重建理性。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电影批评因为受到西方当代电影理论的强烈影响而有着鲜明的理论背景,它的研究对象囊括了中国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电影在内的各种电影现象。同时,后现代主义理论为这种电影批评提供了众多的思想资源和研究方法。后现代主义批评在20世纪90年代的电影批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在西方蓬勃发展并对加拿大法学理论界产生影响,形成了加拿大的新现实主义法学。这种法学包含了女权主义法学理论、批判种族主义法学理论、原住民法学理论、同性(双性)恋法学理论和批判残疾人法学理论等形态。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是对肇始于启蒙时代,以总体性思维和理性主义为标志的"现代"的反思和反动。刑事和解则是多元视角中的一种平等对话机制,和后现代有着天然的联系。后现代以公共政策为中介,对刑事和解进行自我限以求在国家刑法主导,刑罚在场的情况下实现和解目标。中国刑法应当认真面对后现代思潮,使刑法呈现出人文学科应有的风貌,并积极促进刑法理论变革以回应社会实践之需要。  相似文献   
8.
早期现代美学是"意识美学",它高扬精神性,排除了身体性,从而为精英文化和高雅艺术的独尊地位提供了论证。后期现代美学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转向"身体美学",它肯定意识与身体的同一,同时也偏重于身体性,从而为大众文化和通俗艺术跃居主流提供了理论依据。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各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应该超越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对立,既承认审美的精神主导性,也承认审美的身体性,从而成为身心一体的现代美学。  相似文献   
9.
陆诗忠 《北方法学》2012,6(5):116-125
恢复性司法的勃兴固然与该司法模式所显现的社会效果不无关系,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背后所隐藏的深厚、坚固且充满朝气的理论渊源,即"后现代主义"、"平衡正义"和"现代伦理"。探究其理论渊源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恢复性司法。  相似文献   
10.
德里达的解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的社会文化思潮。他的解构不是一种"方法"、一种"技术",而是一种颠覆形而上学的策略。解构具有寄生性、暧昧性、自毁性。它是一种视角的转换,对于我们研究西方传统文化富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