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2篇
工人农民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21篇
中国政治   24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3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我国贫困问题的主要形态已从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顺应相对贫困治理的需求,有必要系统构建贫困治理的逻辑与机制。在分析相对贫困的概念、特征和治理需求的基础上,文章从系统观念出发,提炼并阐释了以党领导为核心,以自治、法治、共治和技治为手段的“1+4”相对贫困治理逻辑。通过分析浙江安吉“生态扶贫”和山西“吕梁山护工”治理实践表明,由于地方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条件具有差异性,治理的侧重点会有不同——安吉重视绿色发展理念和共同富裕示范机制建设,吕梁重视护工就业培训和脱贫增收机制构建,但其治理逻辑存在共识,能有效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地方治理效能。基于此,文章在“1+4”相对贫困治理逻辑基础上结合地方经验,从组织机制、内在动力机制、法律机制、协同共治机制、监测机制、示范引领机制六个方面提出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基本框架,尝试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的基尼系数已逼近0.47,意味着贫富差距已超过警戒线。贫富差距的扩大带来了诸多弊端:恶化了贫困者的社会处境;导致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削弱了经济增长的合法性;造成社会无序,影响社会稳定;有悖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城乡二元结构、地区及行业间的不平等竞争、非法非正常收入的存在、平等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没有得到切实保障等是造成贫富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理顺分配关系等是防止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可以凝炼为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共同富裕、和谐发展。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从完善社会教育机制、舆论引导机制、道德建设机制与法律规范机制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建设东北亚跨国运输走廊的设想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瓶颈之一是跨国运输和国际物流服务 ,考虑到可操作性 ,因而建设跨国运输走廊和地区国际物流中心就有希望成为启动东北亚区域全面合作的切入点。其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整合“两纵两横”四条跨国走廊运输硬件设施 ,并构建跨国运输走廊有效运营的制度保障体系 ,同时建立“三大”国际物流中心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机制 ,这不仅可以彻底消除冷战留给东北亚的后遗症 ,而且有利于地区经济合作 ,实现经济互补 ,创造地区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5.
正The Chinese Dream in Full Swing Speech Extrac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Dialogue on the Chinese Dream ForumTODAY’S China can dream about a life without material constraints like poverty or slow growth.By the middle of the century,it is projected that the Chinese Dream will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已经造就了一批先富群体,今后如何通过公平促效率,推动大多数人后富,这将是一个大政策.缩小差别重在启动后富,通过"无壁垒竞争"、"透明招标、公开竞赛"等制度的构建,锻造"后富机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在“一国两制”的世界格局中,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成绩令世人瞩目。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一定的发挥。在探讨社会主义根本优越性问题时,邓小平将思考的重点放在社会主义怎样发展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优越性上。并从社会主义本质的角度来阐明社会主义优越性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建立和完善政府的服务、管理和科学决策体制;以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为出发点,构建农村物质和精神文明体系;建立城乡之间的和谐共荣,消除制度上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从根本上实现城乡之间的心理和情感和谐;以教育为中心,加强人的建设,着重提升农民的文明程度,实现两个和谐。  相似文献   
9.
刘同君 《法学》2022,(2):21-33
长期以来,农民群体由于自身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制度等客观因素导致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正当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以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依归的"弱有所扶"、相对贫困治理、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等时代要求,为农民权利倾斜性保护制度安排提供了正当性依据与价值基础。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民权利倾斜性保护,必须坚持农民主体的权利地位、改变农民主体的弱势地位、维护农民主体的职业地位等基本价值定位;必须切实实现保护农民政治民主权利、土地经营权利、社会保障权利的价值承诺。惟此,才能逐步实现城乡居民权利的均等化,从而真正达到对农民权利进行倾斜性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的所有制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所有制改革,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调动劳动者和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保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但是所有制改革既增加了人们的收入也拉大了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如果任其发展,将会严重影响到共同富裕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