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2篇
  免费   31篇
各国政治   27篇
工人农民   60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4篇
法律   311篇
中国共产党   232篇
中国政治   355篇
政治理论   115篇
综合类   73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n response to research demonstrating that irrelevant contextual information can bias forensic science analyses, authorities have increasingly urged laboratories to limit analysts' access to irrelevant and potentially biasing information (Dror and Cole (2010) [3];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 [18]; 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 [22]; UK Forensic Science Regulator (2015) [26]). However, a great challenge in implementing this reform is determining which information is task-relevant and which is task-irrelevant.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surveyed 183 forensic analysts to examine what they consider relevant versus irrelevant in their forensic analyses. Results revealed that analysts generally do not regard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suspect or victim as essential to their analytic tasks. However, there was significant variability among analysts within and between disciplines. Findings suggest that forensic science disciplines need to agree on what they regard as task-relevant before context management procedures can be properly implemented. The lack of consensus about what is relevant information not only leaves room for biasing information, but also reveals foundational gaps in what analysts consider crucial in forensic decision making.  相似文献   
2.
This paper draws on recent research examining feminist and everyday geopolitics to focus on the relatively neglected domestic sphere as a space where geopolitical events like the Falklands/Malvinas war are learnt, (re)produced, remembered and contested by young people. It presents qualitative data drawn from interviews with young people from Argentina (Río Gallegos) and the Falkland Islands (Stanley), locations with intimate connections to the 1982 war. It argues that research in domestic environments that engages the familial relations, objects and practices that embody geopolitical pasts can help make sense of how young people (are able to) express geopolitical agency.  相似文献   
3.
“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新形势下继承中华美德,发扬革命传统,弘扬时代精神的战略任务;是确立我国改革转型期的主导价值观:是统一思想,凝聚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力量;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领导干部怎样做到服务人民,而不背离人民:领导干部在权力运用,工作决策的过程中有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在权力的运用时,不能为官与民争利,要“慎权”,“慎欲”;领导干部要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且勿独断专行;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修养,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强化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工人阶级特别是基层工人队伍,如何进一步发扬其先进性,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面对诸多新的挑战,工人队伍要继续发扬其先进性,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确认识、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是真正代表农村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必须在正确认识的前提下,善于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思想教育的等各种手段,及时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确保广大农村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6.
村民自治作为一种直接的民主形式 ,是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干群关系作为维系农村社会的基础 ,是推进村民自治进程的关键。正确认识村民自治进程中干群关系出现的新变化 ,并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和发展 ,不仅是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更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政党的性质是由它所代表的阶级或者阶层的性质决定的。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这是由党的性质、宗旨、任务决定的,共产党执政只有坚持党的性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所谓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实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也是对共产党执政的目的和要求的最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工伤认定中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确认定工伤,首先要根据工伤的构成要件准确把握工伤的概念,其次要能够准确把握劳务关系、雇佣关系、委托关系与事实劳动关系之间的异同,最后需要结合实际对工作原因、工作场所、上下班途中等三大要素作出合理认定。  相似文献   
9.
在新的历史时期 ,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紧紧抓住坚持与时俱进这个关键 ,保持党的先进性这个核心 ,坚持执政为民这个本质 ,在推进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上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在增强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上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凝聚作用 ;在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边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上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和江泽民在领导我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深刻总结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 ,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民范畴作出了新分析 ,对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主体性的实现进行了新探索 ,还进一步丰富深化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人民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