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5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第一次提出了党风建设,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重要创举。今天,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中提出的党的作风建设的有关教导,这对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对贯彻胡锦涛同志在第十七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通过坚持和发扬党的"三大作风"来实现.本文全面阐述了党的"三大作风"与践行"三个代表"的关系;发扬党的"三大作风"与践行"三个代表"的途径和方法;如何通过发扬"三大作风"增强践行"三个代表"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所谓的“新三大作风”,就是 “理论联系效益,密切联系领导,表 扬与自我表扬”。它严重背离了党的 三大作风,是损害国家利益和党的信 誉的腐败之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大力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而 在新形势下继续继承和发扬党的三大 作风,又必须坚决批判和抵制“新三 大作风”。  相似文献   
4.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是党的优良传统,它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飞跃,催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与建设道路,促进了党的先进性建设。  相似文献   
5.
一、要重视作风建设问题作风作为人的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 ,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 ,可以直接被人们所感知 ,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 ,同人们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优良的作风可以凝聚人心 ,赢得信赖和支持。反之 ,不良的作风则可能导致众叛亲离 ,丧失人心。所以 ,不可不重视作风建设问题。对这一点邓小平同志特别重视 ,并多有阐述。 1 986年邓小平指出 :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 ,形势喜人 ,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如果风气坏下去 ,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 ?会在另一个方面变质 ,发展下去 ,会形成贪污、盗窃、…  相似文献   
6.
田志捷 《前进》2000,(11):26-27
在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三讲"教育,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发展和创新;是对延安整风精神和我党"三大作风"的继承、发扬和丰富;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推进这一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举措。其根本目的是切实解决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把思想作风建设放在重要位子,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一、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党的宗旨的关系。首先要正确认识这个关…  相似文献   
7.
重温中国共产党三大作风,有益于我们深层次的把握党的作风建设的规律,符合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党的三大作风是中国人民百战百胜的武器.毛泽东同志60年前的谆谆教导至今仍然颇感亲切,教益良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每个中国共产党党员仍然必须拿起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用好这个鼓舞斗志的精神武器,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35)
毛泽东同志自幼深受儒家文化熏陶,他的人格理想、情操和价值追求以至经国济世的文韬武略都具有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品格,而且更多地体现出承载并发展了固有儒家文化的品格。在引领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建设中,毛泽东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而他所阐述党的三大作风,既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在党内生活和党的工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继承以儒家精神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  相似文献   
10.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在新时期继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使全党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