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7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37篇
法律   21篇
中国共产党   44篇
中国政治   75篇
政治理论   21篇
综合类   2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社会是人类的理想境界,是人类努力追求的目标。中和,亦称中庸、中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核心理念,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认识,它既属于哲学范畴,又属于道德范畴,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待人处世、治理国政等社会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它蕴涵着非常深刻的辩证思想。如何实现和谐社会,作为传统理念的中和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通过对中和本义的考察,揭示了中和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及如何把握中和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从《琴论》看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健  张国花 《求索》2007,(5):168-170
李贽“吟其心”的琴论是以他的童心说为美学基础的,他的琴论是对正统儒家重“禁”重“中和”的音乐思想的一种反叛,表达了新兴市民阶层重“真声”的音乐美学理想,而且关注到音乐风格多样与意境深远的问题,具有值得重视的历史进步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刘小马 《求实》2004,3(4):65-67
政治思维就是人类专门去揭示政治行为内在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心理活动 ,是客观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与主观意识相互作用的产物 ,每个国家都有与自己的政治体系和历史发展阶段相关的政治思维方式 ,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政治思维必须实现由“两极”到“中和”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卢坤峰简介     
马锋辉 《今日浙江》2012,(11):60-60
(1934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卢坤峰是一位坚持民族传统的文入画家,主张“中和”为美,作品呈现出纯正端和、法度谨严而又不乏潇洒蕴藉之致。他早年多作工笔,取法两宋又规模物态,后转为水墨写意,工写兼备,引八大山人清冷之气。多以兰、竹、禽鸟诸文人题材入画,且用心诗文,画上题款多出于他的吟咏之章。  相似文献   
5.
陈科华 《求索》2014,(11):20-24
"协和万邦之道"是传统中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华夏之中国与周边民族及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要靠什么样的政治理念与外交实践原则去维系,才是最具正当性且最具有效性的。它以"夷夏之辨"为民族国家认同的理论基础,从"天下一家"或家国一体的民族国家观出发,建构了一个具有天然合法性且具有等级尊卑秩序的和谐世界图像,对当代中国民族关系处理及世界和平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参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将"和谐"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标识,这既是对儒家"和"哲学的继承,更是对儒家"和"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实现和谐中国的逻辑起点和实践起点,这是对孔子"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人民是实现和谐中国的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加强自身建设的伟大工程是和谐中国的领导力量,这是对《中庸》"和"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让中国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打赢扶贫攻坚战以及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谐中国的目标指向,这是对《礼记》大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还进一步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而提出的"讲清楚"与"深入挖掘和阐发"两个原则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7.
于向东 《当代世界》2015,(10):58-61
<正>2016年越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围绕大会召开的各项准备工作速度明显加快。越共中央委员会于2013年召开了十一届七中和八中两次全会,已部署了十二大准备事项。2014年上半年和2015年年初,越共中央委员会先后召开十一届九中全会和十中全会。2015年5月,越共中央委员会又召开了十一中全  相似文献   
8.
王仁贵 《瞭望》2021,(14):18-21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最大的五年,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认识程度之深、政策举措之实、投入力度之大、群众满意度之高前所未有当前我国距离实现碳达峰目标已不足10年,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目标仅有30年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时间更紧、幅度更大、困难更多,任务异常艰巨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围绕“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相似文献   
9.
阮晓逖 《理论月刊》2022,(10):73-81
城市环境史作为环境史学科中的新兴领域,有着重要研究价值,其中以对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最为突出。在城市的诸多环境污染问题中,空气污染是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它的形成和治理能够集中体现城市环境问题的各个方面。纵观历史,人类的排放行为和自然地理的环境构成了环境污染形成的物理维度,社会对于污染的认知与建构构成了环境污染的社会维度。世界各国在治理空气污染的历程中,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以政策和法律为主线,以经济的考量为支撑,运用了多种方法,走出了不同道路,积累了应对空气污染的经验。如今,面对气候变化威胁,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被认定为一种新的大气污染物,多个国家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在此背景下,回顾空气污染治理史可以为当下带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0.
李昕蕾 《人民论坛》2022,(23):111-115
德国为推进其2045年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选择以相对清洁的天然气作为过渡性能源,在快速“弃核”“退煤”基础上推进高比例绿色能源发展。但乌克兰危机以来,在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上高度依赖俄罗斯的德国,也面临着维护自身能源安全的压力。就中短期而言,全球在能源转型中仍难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因此,建立更具韧性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并塑造更平稳的能源转型路径,成为各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中国可以合理选择过渡性能源组合,提升危机情况下的能源安全弹性治理,最终为“双碳”目标下的能源绿色转型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