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4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9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保障世界》2006,(6):25-25
准时 主考官的面试排得很紧,每半个小时三个同学。谁先来谁先面试,可能有的同学迟到。后面的就替补上来。但也不要提早太多。如果时间没到,可在公司门口转转,千万不要跑去长时间等候,因为不会因为你早到就会给主考官留下好印象。  相似文献   
2.
晏建怀 《党政论坛》2011,(22):50-51
北宋文人柳开年轻的时候,尚气白任,贪图虚名。某年,去参加科举考试,为了引起丰考官的注意,他穿着象征士人身份的华丽衣服,还把自己撰写的数千轴文章用独轮车推着,直奔丰考官面前。可是,主考官读了他的文章后,觉得意境一般,文采平平,远不如他那衣服漂亮。而另一位应试举子张景却沉着稳重,不事张扬,仅从衣袖内拿出一篇极短的文章交给主考官。  相似文献   
3.
一鸣 《政府法制》2012,(14):31-31
公元747年,杜甫等一大批当时杰出的才子参加玄宗为选拔人才而设的“制举”考试。当时担任主考官的是李林甫,他是当朝宰相,却是个嫉贤妒能的小人,像张九龄、严挺之、贺知章等一大批杰出人物都遭到了李林甫的迫害甚至暗杀。他尤其嫉恨因为文学才能而得到封赏进官的士人,害怕朝外的贤士得到接触皇帝的机会,上书痛陈他的奸恶。所以他便千方百计地阻塞言路。结果参加“制举”考试的人,没有一个被录取。  相似文献   
4.
激扬中国 《创造》2009,(3):103-103
在浙江建工集团举行的中层干部竞聘会上,出现了一幕让人意想不到的场景,作为18位主评委之一,两位身着工作服的农民工和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高层领导一起,坐在主席台,当了一回“主考官”。据了解,建筑企业中层干部竞聘,请来农民工当评委,这在省内外建筑行业中尚属首例。  相似文献   
5.
佚名  格律诗 《法制博览》2008,(14):38-38
每年七八月份,都会有很多大学生到我们单位应聘。做为主考官之一,我面试了很多求职者。他们稚气未脱的脸上,充满焦虑和渴望,时时充满戒备,处处小心翼翼,生怕在某个环节出错而惨遭淘汰。  相似文献   
6.
一凡 《法制博览》2010,(1):46-46
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阳节刚过,扬州城内群情沸腾。原来,乡试榜揭晓,中第的大部分是扬州盐商和权贵的子弟。落第秀才们情绪激动,要求惩治腐败,查处贪官。新上任的江苏巡抚张伯行立即派人察问,得悉副主考赵晋出卖关节,受贿纹银十万两;主考官左必蕃欺上瞒下,隐情不报。  相似文献   
7.
随着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我党“赶考”需要解答的具体“考题”不断更新,但“主考官”和“考查目标”并没有发生改变。我们要把握变与不变,积极提高自身本领,从容应对,作出最优解答。  相似文献   
8.
在面试过程中,主考官主要通过向应试者不断地提出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了解应试者某一方面情况或素质。同时,观察也是主考官面试过程中的另一项主要测评工具,这就要求主考官善于运用自己的感官,特别是视觉和听觉。运用视觉主要是观察应试者的非语言行为,它不仅要求主考官在面试中要善于观察应试者的非语言行为,而且要能指明应试者的行为类型,进而借助于人的表象层面推断其深层心理。对应试者非语言行为的观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面部双眉紧锁,带着明显的苦恼焦急或压抑的神色。总之,主考官可以借助对应试者面部表情的观察与分析,判断应试者的自信心、反应力、思维的敏捷性、性格特征、情绪、态度等素质特征。  相似文献   
9.
有清科举中,不仅读书士子获得功名要考试,那些主持各省乡试的主考官在任命之前也要考试筛选。清代科举政策规定,各省乡试正副主考官一律由京官担任,被称为“试差”,是个不错的差使,有名有利,很多在京官员都想当,号称“为国抡才”,责任重大,皇帝很重视,为了保证考官的“质量”,进行选拔考试,称“考试试差”,简称“考差”。  相似文献   
10.
黄金旺 《现代人事》2000,(10):42-42
有一位大学毕业生参加一次招聘公务员的面试,自我介绍后,主考官就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回答1+1=?”这位毕业生稍加思考便十分自信地回答:“你需要它等于几,它就等于几。”结果他被淘汰了。有一位企业的老总在招聘部门经理时也问过“1+1=?”的问题,其中一位应聘者的答案与这位毕业生的答案一模一样,结果这位应聘者被录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