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纪 《协商论坛》2016,(6):54-55
5月25日凌晨1时,杨绛先生以105岁的高龄在北京病逝,引发人们无尽感慨.1969年11月,在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工作的钱锺书、杨绛、俞平伯、顾准、骆耕漠、吴敬琏等100多位文化名人,被下放到河南息县“五七干校”劳动,与河南结下了不解之缘,钱锺书的《管锥编》、杨绛的《干校六记》就是在这孕育而成的.  相似文献   
2.
为纪念世界读书日,《新湘评论》2012年第8期在主打栏目“本期话题”中推出“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专题,集中刊登俞平伯、童道明、老舍、贾平凹、培根、冰心、余秋雨等大家写的谈读书的文章。  相似文献   
3.
正《沧海月明》是征辉先生出版的第五本散文集,和以往的集子相比,我在里面读到更多的是"我手写我心"的澹定从容。在技法上他不再刻意地追求叙述方式的推陈出新,另辟蹊径;在内容上他更注重对生命和众生的思考,对自我内心的提炼与完善。他不再刻意取悦读者,而是以一颗真诚的心,以自我的人生体验为模本,写出了蛰伏在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生命感慨与况味。正如俞平伯所言:"文章之妙出诸天然,现于人心。及心心相应,其流传遂远。"  相似文献   
4.
宝琴 《海内与海外》2006,(12):76-76
传奇而瑰丽,深厚而绵延,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无数渊源不绝的文人望族,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的绵延有着集腋成裘的粘合作用。如俞平伯、钱钟书、高阳、陈寅恪、范曾等绵延数代、甚至十数代书香不绝的家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而陇上水梓先生也正是从近代产生的文化家族。虽然  相似文献   
5.
陈徒手 《各界》2012,(12):83-86
从几份当年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党组织对俞平伯观察、评价的内部报告中,多少可以看出他在面对突然而至的政治运动时的不解、愤懑乃至抵制的真实状态,看到他在众人帮助下逐渐承受、平复直至顺从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1969年11月,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工作的钱钟书、杨绛、俞平伯、顾准、骆耕漠、吴敬琏等100多位文化名人和经济专家,被下放到河南息县东岳公社"五七干校"。他们在劳动的同时,也进行着各种思考和创作。钱钟书和夫人杨绛被誉为文坛的"双子星座",钱钟书的传世之作《管锥编》和杨绛的散文集《干校六记》就是在这里孕育而成的。鸿儒俞平伯在这里创作的近百首诗词,描写了当地的田园风光和风土人情;著名经济学家、思想家顾准不但在此写下了《息县日  相似文献   
7.
蔡振翔 《学理论》2012,(33):131-133
在《红楼梦》的研究当中,俞平伯与胡适的区别是相当明显的。简要地评价了俞平伯、吴世昌分别就《俞平伯论<红楼梦>》、《红楼梦探源》出版事宜给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的两封信,对于研究20世纪的红学史或许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郭红敏 《侨园》2013,(10):72-73
<正>1969年11月,钱钟书、杨绛、俞平伯、顾准、骆耕漠、吴敬琏等100多位文化名人和经济专家,被下放到河南息县东岳公社"五七干校"。他们在劳动的同时,也进行着各种思考和创作。如今,"五七干校"作为历史遗存,已经离人们渐行渐远,但是这些名人在息县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9.
雨初 《传承》2008,(5):18-19
八十余年前的秦淮河是什么样子?在白话大家朱自清与俞平伯的同题散文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有所描写。同一个月夜,朱先生的文字里,秦淮河是缠绵里多含有眷恋悱恻的气息,俞先生的则是缠绵里满蕴着温煦浓郁的氛围。在各自的散文里他们见证了秦淮河的美丽,见证了彼此友谊的淳厚,同时也见证了中国白话散文在文学史里的回声。  相似文献   
10.
施立松 《各界》2013,(2):93-94
18岁那年,尚在北京大学读书的俞平伯,奉父母之命娶了亲,新娘许宝驯大他4岁,一个裹小脚的旧式闺秀。“五四”运动后,逃离旧式婚姻,是潮流,但俞平伯这桩不被看好的旧式婚姻,他们一走,就是一生一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