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8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修辞学知识传统及其对法律论证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希腊思想家关于修辞论辩的研究传统为当代法律论证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与研究进路。20世纪西方修辞学研究复兴过程中对传统的形式逻辑进行了批判,并且拓展出法律论证理论这一法律方法论研究新领域。当然,这一研究进路对于法律论证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在晚明耶稣来华会士中,最早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古代汉语修辞学知识的是清初来华法国耶稣会士马若瑟.他1728年完成的代表作《汉语札记》是世界上首部同时论述汉语文言和白话的语法书,在西方汉语研究历史上影响深远;不仅如此,该书还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古汉语的文体和修辞知识,在中国古代修辞学理论的西方传播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开创性意义.《汉语札记》不受缚于西方古典修辞法,借鉴中国古代语文学研究成果,受南宋学者陈骙的影响,写作中也参考了陈骙的修辞学专著《文则》,对古汉语文体风格及修辞特点进行了论述、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争点论"是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修辞学家赫玛戈拉斯系统论述的一种修辞学理论。为了对"个案"或"确定的问题"的实际解决,赫玛戈拉斯提出了四个所谓的"逻辑问题",即:事实争点(或推测性争点);定义争点;性质争点;程序争点(或转移争点)。与这四种争点并列的是所谓"法律问题",它们包括:条文的字面含义与(立法)意义或意图的争议;法律冲突;"(法律或文件表述)歧义"的争议;"基于类比推理"的争议,等等。赫玛戈拉斯身后直到公元2世纪,除了西塞罗、昆体良等人介绍他的"争点论"之外,还有学者提出了与他的学说不同的争点论,另有学者沿着他的思想继续拓进,使他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对此做出贡献最大的,也最为后世所知的,是公元2世纪的希腊修辞学家、"第二波智者派"的代表人物赫摩根尼斯。他系统地论述了对后世影响较大的13争点体系,其理论在中世纪被奉为修辞学上的最重要的权威。  相似文献   
4.
朱祖延     
朱祖延,著名辞书学家、文献学家,在辞书编纂和古典文献学领域有着很深的造诣;历任武汉师范学院教授,湖北大学教授,古籍研究所所长,湖北省语言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中国修辞学会第一届副会长等。朱祖延长期从事古代汉语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由他担任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大国家、小字典的面貌,在我国字典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主编的《尔雅诂林》,堪称历代研究《尔雅》著作的集大成者,汇百家众注于一体,与上世纪初的《说文诂林》被学术界称作汉语史上两大奇观。在主编大型语文工具书的同时,他还不断收集大量古今  相似文献   
5.
舒国滢 《法学》2012,(9):11-15
近年来,法学方法论的研究成为我国法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这本身是值得重视的现象。不过,随着法学方法论研究的深入,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有关"法学方法论"或"法律方法论"的译名之争,法学方法论研究对象与范围的厘定等等,均困扰着当下中国的法学研究者们。当然这些问题的讨论对于这门学问在中国的推展是有价值的。然而,笔者的注意力并未放在上述问题之讨论上,笔者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欲望在排队     
在心理学中,愿望和欲望是一回事。在修辞学的意义上说,欲望是强烈的,是需要很大的平衡能力去压抑的愿望。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是欲望的多重性或者说复合性。动物饥饿之时的欲望是饱,饱了之后天下大吉,既不桑拿,又不搞民族唱法,睡觉,一直睡到饿的指令再次从胃传到大脑。  相似文献   
7.
法律论证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冉杰 《法律科学》2010,(5):26-37
法律论证理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人确信某一法律评价或法律决策是正确的?解决这一问题的进路主要有三条:逻辑分析的进路,修辞学的进路和对话(论辩)的进路。通过从问题意识角度梳理这三条路径迄今为止的发展史,可以说:第一,他们都没能解决法律论证理论的核心问题。第二,其原因是:他们都回避了对这样的问题的解决:一个正确的法律评价或决策的实质标准是什么?如何证立?第三,德性伦理学是可能解决法律论证理论问题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当下很多赏介古典诗词的著作惯用现代修辞学和美学的观点,对字句进行“这是比喻”、“那是夸张”式的归类,缺乏立足于中国古代文学与哲学传统的探讨,很难触摸到诗词创作的一般规律。如程千帆先生所说:“古代理论家从过去的及同时代的作家作品中抽象出理论以丰富理论宝库并指导当时及后来创作的传统做法,似乎被忽略了。”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修正过的图尔明论辩模式。考察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论辩结构和要素的使用情况,目的是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英专学生的思维品质:(1)论辩结构的完备性;(2)主张或然度所体现的逻辑思维客观性;(3)对手意识所体现的论辩力度;(4)论辩成分延展性所体现的思维广度和深度。结果表明:(1)92%的受试将论辩结构作为议论文的语篇组织方式;(2)95%的受试提出主张时采取了极端的或然表达方式,影响了逻辑思维的客观性;(3)对手意识普遍薄弱,仅有29%的议论出现了反驳潜势,但没有人就可能的对手观点展开实质性的驳论,影响了逻辑论辩的力度;(4)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虽有提高但并没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0.
诗词与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南唐李后主《虞美人》中的名句。该诗以江水喻愁,写出了诗人的愁之长、愁之深、愁之广、愁之多,甚至可以说写出了诗人绵绵不绝、永无尽期的愁思。全词音韵和谐,声情凄婉,读来令人“伤心欲绝”。这正是比喻的功效所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