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法律   11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琳 《理论与改革》2013,(1):167-169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对现实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也显现出我国在网络群体性事件解决机制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本文通过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内涵和特点的分析,探讨法律规制的必要性,进而构建网络群体性事件法律防治的框架。  相似文献   
2.
诬告陷害罪侵害的客体是公民的名誉权而不是公民的其他人身权利与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行为人捏造的不需是犯罪事实;向谁告发也不是成立本罪的关键问题;本罪是属于与行为犯、结果犯并列的情节犯。  相似文献   
3.
终止刑事案件与刑事追究制度是一项重 要的刑事诉讼制度。笔者在分析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 中终止刑事案件与刑事追究的根据及其程序的基础之 上,探讨了这一制度的原理与价值及其对我国刑事诉 讼制度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每一起冤案平反的背后,都站着一个群体——身负新闻传播使命的记者.通过持续不断的报道,他们将蒙在冤案上的神秘面纱一点儿一点儿地揭开. 佘祥林案:记者案情播报的旁白 佘祥林,湖北省京山县人,背负杀妻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然而,在佘祥林已经入狱1 1年即将刑满释放时,他的妻子张在玉却突然活着出现了! 2005年4月1日,佘祥林走出牢狱.一时间,佘祥林案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记者们在播报此案的同时,也有了不同于其他事件的经历和感受.  相似文献   
5.
王国宏 《人民检察》2013,(18):56-58
从近年来发现并纠正的多起冤假错案的情况来看,导致这些错案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办案机关和办案人员深受"疑罪从轻"观念的影响,或者说是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办理了这些案件。因此,要在今后的司法实践中有效地防范冤假错案的发生,必须从思想上对"疑罪从轻"观念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清算。  相似文献   
6.
《法庭内外》2014,(8):61-61
正近日,石景山区法院少年庭与共建单位首钢技师学院联系,共同为该校一名在校生罪犯解决了毕业问题。居某是少年庭法官杨洁审理的一起故意伤害案件的被告人。2013年大年初五夜间,为处理朋友的纠纷,居某伙同他人在本市石景山区某小区南侧路边,将两名被害人打成轻伤。居某等人经民警通知后主动到案接受讯问。经过审判,居某被判处有期徒刑  相似文献   
7.
魏韧思 《法制与社会》2011,(33):133-133,137
本文指出对窃取数额较大的财物后尚未逃离物主控制区域时被抓捕的行为应当认定为盗窃未遂,综合全案衡量其是否属于“情节严重”从而判定是否以盗窃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刑事撤案制度在保障被追诉人合法权益和实现受害人控诉犯罪目的等功能上存在诸多不足,应当在立法上增设撤案类别,建立终止刑事追究制度、犯罪嫌疑人身份确立和撤销制度作为刑事撤案制度的补充,解决人案分离问题和公平正义问题,并通过增强刑事撤案的诉讼特性以保障当事人的参与权利和加强检察院对刑事撤案的监督。  相似文献   
9.
撤案是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的一项诉讼程序,它是司法机关的侦查部门行使自由裁量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行使撤案程序,不仅有利于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促其悔过自新,而且可以减少司法机关和当事人的讼累,节省司法资源,从而增强对必须追诉的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但是由于对其内涵、适用条件等缺乏深入研究,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了  相似文献   
10.
诬告陷害罪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彤 《法学论坛》2001,16(1):61-68
诬告陷害罪侵害的客体是公民的名誉权而不是公民的其他人身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行为人捏造的不需是犯罪事实;向谁告发也不是成立本罪的关键问题;本罪是属于与行为犯、结果犯并列的情节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