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2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唐人卢照邻曾在他的《释疾文·悲夫》中写到:春也万物熙熙焉,感其生而悼其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见其盛而知其阑;秋也严霜降兮,殷忧者为之不乐;冬也阴气积兮,愁颜者为之鲜欢。看到赵秀焕的画作,突然被一种强烈的情调所攫,心中升腾起如卢照邻描述的那种忧戚、低沉的感喟之意——  相似文献   
2.
《法制博览》2011,(1):1-1
“王子安就是王勃(650-676),唐代诗人。子安是其字。绎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亦称“初唐四杰”。  相似文献   
3.
张召鹏 《各界》2012,(2):54-56
卢照邻在《五悲文》中这样总结自己的命运:“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深谙儒释道三种思想,才情不凡却屡屡失意,难道仅仅是命运使然?  相似文献   
4.
杨虎 《先锋》2020,(2):66-69
公元670年春,初唐四杰"王杨卢骆"中的王勃兴致勃勃地来到成都。那一年,他刚满20岁。比他先到一步的,是在新都担任县尉的卢照邻。两人在锦官城里结伴而游,喝酒、品茶、赏花、写诗…随后,骆宾王也于公元673年秋实现了自己的成都之旅,一待就是三年,乐而不思长安。大约在公元671年,杨炯也来到了浣花溪畔。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持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考录出10万余名进士和百万举人走上仕途,他们拿着朝廷的俸禄,都能丰衣足食。但有一批极具声望的才子却“屡试不第”,如卢照邻、孟浩然、贾岛等,这些沦为无业游民的文人谋生手段大多是靠写。  相似文献   
6.
卢照邻生于一个积极进取的时代,他有强烈的用世精神.热切地追求功名而不得,欲归隐却不甘,他终生处在这种痛苦和矛盾中.他将自己内心或积极或沮丧的情绪发诸笔端,永垂后世.虽没有傲人的文治武功足以让后世瞻仰,但他的名字永久地镌刻在了诗歌史的丰碑上,这对他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安慰.着重通过分析卢照邻的诗歌来解读他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