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10篇
法律   48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15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3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反社会行为纵向发展的持续性或稳定性,可将其划分为限于青少年期型和持续终生型两类。限于青少年期型反社会行为的发生具有普遍性,但这种普遍性并不代表严重性;在发展趋势上,这类行为较集中地开始于青春期,停止于成年前后,缺乏贯穿儿童期、青春期至成年期的持续性。研究表明,个体在青少年时期出现反社会行为是一种群体性社会现象,并不代表个人程度的越轨,限于青少年期型反社会行为并不是犯罪预防的重点。我们应正确认识这类行为的性质,以对之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攻击性是儿童较为常见的行为,理论界对攻击性的认识一直存在分歧.温尼科特的攻击性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从现代精神分析的视角理解儿童的攻击性.温尼科特认为,攻击性是与生俱来的,但其性质随着婴儿成长所依赖环境的不同而改变,够好的环境使儿童的攻击性逐渐整合,不够好的环境迫使攻击性以破坏的、反社会的方式显示出来.原初攻击性是原初爱的表达,并帮助儿童确立一个有自身界限的独立的外部世界.从客体关联到客体使用的发展过程中,儿童攻击客体同时客体幸存于攻击导致儿童对现实的确认和对内部客体与外部客体的区分.反社会倾向最初表达了被剥夺儿童的无助感,是向环境发出的求救信号,是对环境失败而阻碍情绪发展的一种补偿.  相似文献   
3.
大多数人以为,青少年反社会行为是青少年由于遗传及教育失调等而未能积极适应环境的产物.潘光旦综合生物及文化因素,认为人的行为同时决定于自然天性与后天环境的作用.故而,青少年反社会行为可归结为先天遗传素质不良与后天教养环境失调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青少年反社会行为需从生育优生化、人性教育、社会机会均等化以及建构折中家庭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姚进 《今日中国论坛》2012,(11):188+190
大学生反社会行为是由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它对学校和社会、国家未来有重要影响,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反社会行为的定义入手,阐述了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的形成的原因,并从学校、家庭和社会学视角提出了矫正建议。  相似文献   
5.
连年不断的美国校园枪击惨案,不仅无情地剥夺了众多无辜的宝贵生命,还给无数个美国家庭制造了心灵创伤。在私人枪支泛滥、暴力文化流行的社会环境中,凶手的人格障碍被普遍认为是导致美国校园枪击案的根本起因。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具有严重人格障碍的青少年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很容易走向暴力犯罪的极端。基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原因,我国青少年群体的人格障碍心理问题正日趋严重。部分典型案例警示,正视青少年的人格障碍问题,实行主动干预,是预防或减少人格障碍青少年走向犯罪的上策。  相似文献   
6.
反社会排斥:失地农民和谐就业的社会政策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世伟 《求实》2007,(3):92-94
经济排斥、制度排斥、社会关系网络排斥等多方面的排斥是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障碍,社会排斥不仅会使失地农民权益受损和限制,同时也会损害社会公正,最终会危及到整个社会的利益。因此,反社会排斥在世界范围内都被看成是消除贫困、消除歧视和偏见以及清除种种障碍以获致稳定、安全而公正的社会的重要途径。制度上的安排要克服集体排他的倾向,给予失地农民平等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对失地农民就业进行社会政策支持,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7.
<正>主持人语今年5月28日,山东招远"全能神"邪教人员残杀无辜群众事件发生后,引起全社会愤慨,中国反邪教协会向社会公布了当前在国内较为活跃的11种邪教组织名单,并发布声明,严厉谴责"全能神"邪教成员故意杀人事件,号召公众提高警惕。邪教为何屡禁不止?为什么这么邪?本期"政工大讲堂"特请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原局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正部长级)叶小文进行解答。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心理治疗和早期预防两个不同的角度介绍了有关青春期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防治,旨在促进国内有关青春期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民主与法制》2010,(2):18-19
现代中国官场与学界对信访几至谈虎色变,为此真是费尽心机。道德上否定者有之,法律上制裁者有之,金钱上收买者有之,路途中截访者有之,最下三滥的当属将上访者关进精神病院。似乎上访成了反社会行为的代名词,必欲制止而  相似文献   
10.
张镇洲 《公民导刊》2005,(12):51-52
犯罪,作为合法行为的对立面,是一种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反映了公民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紧张对立关系。对如何看待犯罪,如何组织对犯罪的反应。如何舒解这一社会矛盾?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应对措施。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就是对犯罪严厉的刑法制裁和道德贬损。尤其在重刑主义传统较为深厚的国家,更将犯罪视为“洪水猛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