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5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剑纶 《各界》2010,(12):32-34
长期以来,由于日本对挑起战争及犯下的战争罪行采取含糊暧昧的态度,不进行彻底的反省,一直得不到亚洲各被侵略国家的谅解,被指责为企图使军国主义复活。这一切,人们往往归咎于当时的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指责他没有给天皇及天皇制度进行彻底的清算。  相似文献   
2.
朝香宫鸠彦亲王是日本天皇裕仁的皇叔,是南京大屠杀真正的罪魁祸首。1937年12月1日,日军开始进攻南京。此时上海派遣军司令  相似文献   
3.
作者通过对天皇观的历时性考察,对近代天皇观建构过程中所遇到的民间的抵抗等问题进行了考析,阐明了近代转型期日本人的精神动态,提出了所谓近代天皇观是在幕末前后伪造出来的“传统”的结论。作者认为,幕末的内忧外患危机意识是近代天皇观形成的重要契机,“近代天皇制是在内外危机加重的情况下用来对应秩序崩溃的重建秩序的原理”,天皇观以及其权威性“属于广大民众的幻想过程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皇室典范》是基于宪法制定的天皇皇位继承等有关皇室事务的法律。明治时代出于建立天皇专制主义政权的需要,于1889年颁布的《皇室典范》结束了皇位继承混乱无序的历史,作为与宪法具有同等效力的最高法规,确立了天皇至高无上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新宪法制定的新《皇室典范》,天皇的地位和性质发生了本质变化,但在皇位继承制度方面依然沿袭了明治《皇室典范》的基本原则。这一战后改革不彻底的后果,束缚了皇室的发展,也是当今日本皇室出现继承危机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日本儒教中的家族孝主义是家族国家观的重要基础。但是作为幕藩体制下封建武士之间的道德,它无法直接为明治近代化的目标服务甚至形成阻碍。因此家族国家观虽然植根于传统的儒教家族主义,但又是对其不适应时代课题的部分进行修正后,重新建构起来的一种意识形态。因此带有两面性,不是简单的“复古”,也不是儒教家族主义道德的简单复活。虽然家族国家观在统合民众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其原理与近代国家原理之间存在抵触,致使家族国家观自身蕴含着重大的悖论。  相似文献   
6.
以日本矢内原忠雄的殖民地教育论与日据时期台湾教育实态为研究对象,分析日本对殖民地进行文化侵略的实质,特别指出日本殖民教育政策与日本天皇制国体观念的内在联系,并列举大量事实材料说明日据时期台湾教育同化主义教育方针与差别教育的对立.通过殖民地教育的历史证明殖民主义与文化霸权的内在关系,以警惕现实中文化霸权主义的发生与蔓延.  相似文献   
7.
公元7世纪到1868年明治维新的1260年间,日本的古代天皇制大致经历了形成、兴盛和衰退三个阶.祭祀性、象征性与身份认同性是古代天皇制诸多社会功能中的几大基本功能,维系着日本社会.天皇的"万世一系"与日本民族理性思辩能力贫弱有关.天皇不变的"氏神"地位经历史积淀已演变成一大传统的政治资源,常被后来的统治者所利用.  相似文献   
8.
王钦 《人民论坛》2012,(20):248-249
在世界历史上,王朝、王室的兴亡更替十分激烈。一个王室能够长时期地延续下来是极其罕见的。而日本的天皇制作为王室的典型代表,自建国以来延续至今,天皇对于日本国民来说更是具有重大意义。文章着眼于日本天皇制得以延续的原因,从天皇的象征性地位、日本的社会结构、日本人的精神构造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国庆6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我们试图搜集了一些反映中国、印度、日本、古巴、以色列等5个国家发展速度的一些数据,与大家分享。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五个国家,一是因为它们都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建国,或是发生了国体与社会制度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成立;印度1947年独立:日本从1945年起,由近代天皇制向现代天皇制转变,逐渐从一个封建集权制国家转变成民主国家;古巴是1959年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以色列1948年建国);二是特意选择了两个社会主义国家,三个非社会主义国家。看看社会制度对发展速度的影响;三是既包括了人口大国,也包括了人口小国。  相似文献   
10.
张雪霞 《人民论坛》2014,(5):251-253
没落的儒教共同体文化、神国思想与神道信仰、水户学与“国学”思想学说等是日本早期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海防论、富国强兵论、尊王攘夷论是日本早期民族主义理论层面的体现,而实践层面具体表现为尊王倒幕运动。日本早期民族主义尽管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却基于塑造日本民族精神、挽救大和民族的使命,仍然担负着特殊的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