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世纪末,面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李鸿章等人秉承“以夷制夷”的外交思想,采取了“联俄制日”的外交政策,即利用俄国和日本在华利益冲突,使之彼此制约,以达到抵制日本侵略、保护自己的目的。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朽,“联俄制日”不仅没有达到“制日”的目的,反而被俄所利用,同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为俄国扩大对华侵略打开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2.
人称"中国第一位殉职的记者"的沈荩被慈禧太后一夜杖毙,惨死狱中。是因他泄露《中俄密约》?还是谋划逆反清廷?关于死因的说法莫衷一是。不论如何,沈荩案的发生,客观上钳制了清廷对于《苏报》案的追究。沈荩案等晚清一系列报案,也促使清廷对于僵化的舆论钳制政策进行反省,并最终促成相关法律的出台。  相似文献   
3.
贪则伪     
吴昊 《法制博览》2009,(2):37-37
贪官多戴假面具,表面廉洁,实际腐败;表面耿介,实际卑劣;表面是人,实际是鬼。越大贪,越如此。 以清朝李鸿章为例。对李鸿章的评价,史家说法不一,但他是贪官,而且是个十分伪善的贪官,大概不错。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沙俄利用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的忌讳,以中俄共同防御日本侵略为借口,贿赂清政府特使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又称《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条约共六条,最核心的内容即是允许俄国在我国黑龙江、吉林修筑直达海参崴的铁路。  相似文献   
4.
裘真 《学理论》2009,(7):197-197,199
《清史稿·列传》曾对李鸿章记载道:“论日:中兴名臣,与后事相终结,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中,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1980年版《辞海》李鸿章条下的注释为:李鸿章,清末淮军军阀、洋务派首领。1853年办团练抵抗太平军,继而任曾国藩幕僚。1861年编练淮军与太平军作战,任江苏巡抚。1865年署两江总督,调剿捻。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外交、经济、军事大权。从六十年代开始开办近代军事工业,逐步扩大其所谓的“自强求富”洋务事业,先后设立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对外一贯妥协投降,与英国签订《烟台务约》、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媚外卖国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5.
陈玫 《世纪桥》2011,(2):50-55
东北地区工人阶级的形成是随着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而产生的。而黑龙江的产业工人则集中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中东铁路干线及附属工厂中。1896年,沙皇俄国迫使清政府签定了《中俄密约》,从而获取了在中国东北地区修建和经营中东铁路的特权。随着这项工程的开工和建设,筑路当局从铁路沿线和外省——主要是直隶和山东招募大量破产农民和小手工业者。他们主要从事土木、石工和其他繁重的体力劳动。到1900年该条铁路已招募了17万多人。  相似文献   
6.
2009年日本民主党上台后即着手调查1960年《日美安保条约》修订以来日本国内关于日美正式条约文本以外还有"秘密条约"传闻的调查,现"密约"基本上得到了证实。日美"密约"相关内容涉及日本与核武、驻日美军对朝鲜半岛动武、美军冲绳基地搬迁等诸多方面。民主党执政就着手调查"密约"的目的,一是出于国内政治的需要,标榜尊重国民知情权以树立形象;二是对美外交中施加"民意"压力以争取主动和权益。虽然"密约"内容的披露不会动摇日美同盟的基础和框架,但对日美关系潜在且深远的影响还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中东铁路,原称东清铁路或东省铁路,修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沙皇俄国通过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而修筑的,贯通中国东北三省并与俄境内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它既是沙皇俄国政府侵略中国的一个结果,更成为其进一步侵略中国的桥头堡。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政府宣布废除沙俄在华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各种特权。  相似文献   
8.
日本新一届民主党政府上台执政后,积极推动冷战时期美日关系史上秘密协议的公开.与之相呼应,华盛顿也解密了美国在日部署核武器的有关档案文献,特别涉及冲绳返还过程中的核武器密约问题."尼克松--佐藤秘密协议"的披露,不仅补充了美日返还冲绳谈判中"核武器"处置等若干缺失环节,也揭示了冷战时期美日同盟体制演变下美国在西太平洋核部署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王玲菱 《学理论》2013,(20):213-214
从1907年至1916年十年间,日俄双方由共同的利益驱使,先后四次签定协定和密约,使原来的敌对状态迅速成为共同瓜分"满蒙"的合作关系;通过四次协定和密约,双方野心也不断升级,将瓜分东北逐渐升级到把整个中国当作瓜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第四次《日俄密约》签订于1916年7月。此前日俄间已有了三次“密约”,双方对各自的利益和诉求已有了比较明确的划分和表述,按说暂时已无再次签约的必要。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远东的注意,从而给日本提供了一个单独活动的政治舞台。而这种状况,尤其引起了俄国的高度戒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