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8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社会是台湾社会危害社会治安的一大毒瘤。台湾黑社会主要帮派各有其组织状况和主要活动特征。台湾黑社会不仅从事传统的非法活动,还渗透到现代新型行业。黑社会在台湾活动猖獗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腐败,权、金、钱相互勾结和台湾步入工商社会转型期时一些社会问题。台湾当局对黑帮势力采取了取缔、完善立法,综合治理、国际合作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试析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买办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中国买办社会发展至鼎盛,因而培育出不同的阶层。一方面少数大买办名利双收,另一方面大量的小买办惨淡经营。同时,大买办凭借财势在身边扶植了庞大的买办家族和买办帮派,使整个买办社会形成一张巨大的网络。它以亲缘和乡缘为连接,具有天然的排外性。买办社会的阶层构架呈金字塔型,且具有稳固的成员结构。  相似文献   
3.
据相关统计,青少年团伙犯罪占到了青少年总体犯罪率的75%左右,因此,对青少年犯罪群体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近些年来,受到美国社会学家怀特的影响,我国学界已经开始使用"街角青年"对具有犯罪倾向或偏差行为的青少年及其群体进行了概念性的界定。为了深入了解街角青年的日常生活状态,作者对上海市闵行区K社区中的"斧头帮"进行了为期半年左右的田野调查。调查发现,街角青年帮派的冲突已常态化,并且呈现出愈加犯罪化的趋势。通过社会冲突理论为视角,对街角青年及其帮派的日常冲突模式进行分析,并总结冲突常态化所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及特点,可以为街角青年提供介入性的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更直接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当前,青少年帮派组织在我国大陆地区的滋生,已不是个别城市少数乡村的现象,在众多地区,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都不同程度存在。青少年帮派的成员构成复杂,从违法犯罪的内容上看,集侵财和暴力于一体,表现出很强的流氓性质。青少年帮派活动在我国的沉渣泛起,有着深刻的现实诱因和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帮派是指由25岁以下青少年参与的,三人以上固定成员、有组织和活动规则的从事犯罪与非行的青少年犯罪团伙。青少年帮派犯罪不同于成年人的有组织犯罪,其犯罪人具有特殊性,而且所谓的“帮派”也是与成人的犯罪组织有明显的区别。但是,青少年帮派也有可能为成人犯罪组织所利用甚至发展成为黑社会(性质)组织,因此,有必要针对青少年帮派的特征和形成因素进行探讨,进而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矫正的措施。最终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维护社会的有序和稳定。  相似文献   
6.
帮派渗透中小学校园,既会对校园安全和学生健康成长造成巨大的危害,也是黑社会性质帮派组织向更高层次的黑社会发展的重要和便捷途径,必须在这一现象出现的初期阶段就予以及时治理,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台湾地区的"帮派入侵校园"问题日益严重。为有效遏制"帮派入侵校园",台湾地区采取了立法加重处罚、持续进行扫黑、制定防治方案、加强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措施。考虑到我国大陆地区"帮派入侵校园"问题已显露端倪并有日趋严重之势,有必要借鉴台湾地区的防治经验,进一步完善刑事立法,贯彻"打早打小"的刑事政策,调动各方力量齐抓共管,防止"帮派入侵校园"问题继续恶化。  相似文献   
8.
做老师几年来,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关于农民工的孩子了。在上海,几乎所有的孩子,哪怕原来是农业户口的,现在都农转非了。所以,在班里,农民工的孩子基  相似文献   
9.
“街角青年”是典型的城市边缘青年群落,由这个“灰色群体”所组成的亚文化社会已经成为对抗主流社会的“灰色社会”。本文通过对长沙市某区一街角帮派的实证调查,解构街角帮派的结构权威,解读街角青年的身份忠诚,解析街角社会的隐性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借鉴考察伦敦帮派相关青年问题研究所使用的民族志研究方法,剖析了街头帮派中针对女青年的性暴力和性剥削问题。通过探讨帮派中两性观如何建构,研究有帮派背景的青少年容易发生性暴力的成因,探求为何有些地方的帮派成员将力量同男子气概混为一谈并且容易接受那些虚妄的强奸神话,研究大众媒体在帮派成员性剥削过程中如何催化了帮派组织的发展。在网络层面和个体认知方面,青年帮派成员所为之性暴力和性剥削存在被"正当化"的危险。本文研究结果具有实践意义,有助于我们解释清楚那些危险有害的假定,有助于我们明确帮派性犯罪和性剥削现象的归责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