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11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十力"者,佛家之术语,出自佛典《大智度论》"六度之业既深,十力之功自远",用来比喻佛祖有超群的智慧、广大的神通和无边的力量。后来,世间出了一个叫作熊继智的人,居然径直把这两个字取来做了自己的名字,甚至还动辄自称"熊十力菩萨",委实牛气冲天。当然,熊十力也有牛的资本:学贯古今、会通中西,融摄道释、要归于儒,自成一家,创立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哲学体系;学说影响深远,后来以新儒家名世的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皆为熊门高足。熊十力本人,也被尊为一代开宗大师、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奠基人。  相似文献   
2.
马林刚 《求索》2014,(2):119-124
徐复观心性美学思想扎根于传统儒家思想和人文精神,得益于他对庄子哲学的承继和超越。所谓承继主要表现在他发现了庄子的“心”,创造了有虚静而沉潜的“游心物外”的心性美学追求;所谓超越主要体现在徐复观通过对庄子精神的把握,找到中国艺术精神的本质和内涵,并通过“心”的体验,借助心斋、坐忘、虚静达到主观心性和客观世界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不断传达出道德和艺术的审美契合,从而实现自己关于“心性美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徐复观对二战以后台湾流行的西方现代艺术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并重新梳理了儒道精神。他认为,儒道两家都是"为人生而艺术",但儒家艺术精神,立足于仁义、为政治服务,是真正的"为人生而艺术",而由庄子所显出的到家典型,则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徐复观的学术有着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关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将如何重建的问题。作为"勇者型的大儒",徐复观希望用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来解决全球性的时代问题,体现出其作为中国文化学者的担当,同时也为后人指引了一条在回归原初生命的心、性中溯求中国艺术的根源与灵性之路。  相似文献   
4.
宋晨希 《南风窗》2014,(12):96-96
<正>说起徐复观,大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曾与熊十力有一场不愉快的会面。那还是在1943年,徐复观担任国民党陆军少将之时,在通读了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后,被熊十力书中"化佛入儒"的思想所吸引,毅然决定登门拜访。熊十力问徐复观如何看待王夫之的  相似文献   
5.
马超 《世纪桥》2011,(23):43-45
徐复观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性人物,有着现代新儒家的共同目的——"返本开新"。在此文中,笔者将对徐复观研究中国思想史的目的——其独特的"开新"之路——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6.
张宏 《理论学刊》2006,3(2):119-121
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人物徐复观在对王国维“境界说”的品评中,曾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二自然”的美学概念。本文试图对“第二自然”的提出作概要的理论溯源,并进一步探讨这一概念的确立对实现中国传统美学现代转换的当代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放 《传承》2008,(19):20-21
"十力"者,佛家之术语,出自佛典《大智度论》"六度之业既深,十力之功自远",用来比喻佛祖有超群的智慧、广大的神通和无边的力量。后来,世间出了一个叫做熊继智的人,居然径直把这两个字取来做了自己的名字,甚至还动辄自称"熊十力菩萨",委实牛气冲天。  相似文献   
8.
永恒的道德精神极与民主政治的经验极的确立和对两者的打通,是徐复观儒家自由主义的思想理路之所在。徐复观认为,道德精神是人在自觉中对自身生命与生活本身的肯定态度,它要求人自觉地将这种态度实现于生活及生活方式之中,以对后者发生规范和导向的作用;民主政治则是一种社会生活的根本方式,它受着道德精神的规范并将道德精神在具体的历史中实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作为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徐复观从艺术化的哲学角度对《庄子》进行“再发现”,他对《庄子》艺术精神的揭示与对《庄子》美学的深度发掘,对启发思考《庄子》具有审美倾向的人生态度多有裨益.文章以徐复观对《庄子》艺术精神的阐释为研究对象,旨在厘清徐复观所诠释的庄子艺术精神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相似文献   
10.
徐复观新儒家政治哲学的建构有其独特的思路和特点。其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其建立途径首先是由“归仁”建立起政治主体,经过“转仁成智”的客观化过程实现“仁智双成”。“仁智双成”说作为他接引儒家文化与民主政治的理论来源,有其思想的合理性,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疏释的典型范例,同时也有一定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