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9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1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里达认为,马克思精神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马克思精神就是解放精神与批判精神,要捍卫与忠诚马克思的解放精神与批判精神;德里达借助于马克思的解放精神与批判精神,通过"延异"的消解策略,企图建构一种"解构式马克思主义精神",其实质并不是走向马克思,而是借助于马克思的相关文本,达到质疑甚至否定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2.
著者在该书《后记》中说:“这是一部或许应该将其界定为法学理论属性的著作,因为虽以司法的现代性和现代化作主题,但在内容上已涉入现代性题域,通篇文字或许很难界定是在法律和司法阵地进行现代性理论思考,还是在现代性、后现代性语境中谈论法律和司法论题。其实这并不矛盾,在解释学语境中,语境与话语对象需要实现‘等置’(Gleichsetzung)和融合;要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立场,文本的意义更多地是由‘能指’之间的‘嬉戏’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4.
解构理论与女性主义之间存在影响与互动的关系。罗兰·巴特的社会语言观启发了女性话语的建构,德里达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主张深化了女性主义对菲勒斯中心主义的批判;反本质主义的解构立场亦启发女性主义学者颠覆固定、僵化的女性形象与模式化的女性特征,打破女性地位、命运与生理之间的本质主义联系,同时关注"女性"这一范畴内部的异质因素。而女性主义的人文关怀与现实精神又决定了其对解构理论必须采取为我所用的实践策略,将之纳入自己的政治框架。  相似文献   
5.
德里达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以后向马克思致敬的礼物即《马克思的幽灵》,在批判福山的同时也解构了马克思.他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幽灵化理解,主张“马克思幽灵化在场”,解构马克思历史唯主义的基本原理,继承马克思的幽灵——批判精神,只像幽灵般凌空飘荡,而不需要付诸实践,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在场化.我们要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警惕马克思主义的幽灵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使马克思主义变为真正的现实和在场化.  相似文献   
6.
刘晓英 《理论探讨》2005,2(6):33-38
"幽灵"是最能体现德里达哲学的解构精神的一个重要概念.幽灵首先是一种视域--延异、批判、解构的视域.幽灵的幽灵性即幽灵的解构性,解构是一种无条件地提出批判性问题的权利,而这种解构也就是延异;与幽灵对话,即意味着进入幽灵向我们敞开的延异批判解构的视域.其次,幽灵也是一种取向--自由、解放、他者的取向.解构旨在拆解某种权威性话语,而这种拆解本身就是对人的解放,对人的解放也即对人的自由的肯定,而自由和解放则必然地意味着兼容他者,由此则解构性的幽灵必然地内蕴了自由和解放的建构性价值取向.与幽灵对话即意味着,在自由解放的哲学诉求中建构他者性取向的公正原则.与幽灵对话不只是理论上的一种解构形式,更是人文知识分子的志业--指向现实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7.
德里达批判性地将列维纳斯的伦理学运用到了动物伦理领域,他认为动物可以成为列维纳斯伦理学中的他者,而且它们比他人更加他异,是他者的他者。动物可以让我们更激进地重思主体性。哪怕是列维纳斯的“我在此”这样强调受拣选性和被动性的主体性,在德里达看来也还不够激进,并且太过人类中心主义。他通过列维纳斯“您先请”的伦理原则,进一步把这一主体性推进到了更为被动的“我跟随”。“我跟随,故我是”,而我所跟随的不只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动物。通过将列维纳斯的好客理论批判性运用到对于动物问题的解读中,德里达进一步拓展了其“质疑主权”的主体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德里达的《论文字学》为对象 ,以其中的核心概念“替补”为突破口 ,解构了德里达对卢梭的“双重阅读” ,揭示了他“使替补强行进入形而上学”的过程 ,从而具体的展示了德里达解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自19世纪末期开始,以至包括整个20世纪,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种诗化哲学的潮流.尼采以非理性主义为引导,把哲学第一次牵入诗的领域;海德格尔则用诗来澄明存在,在存在-思想-语言的逻辑延续中寻求到了诗的位置;德里达更是通过对隐喻的阐释,使哲学和诗学圆融贯通.诗化哲学进程是在对传统哲学的否定中而展开的,它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引起了哲学及其表征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激进的批判话语,德里达解构的马克思主义同马克思存在三处交集:对西方形而上学的深度解构;对历史生成性和开放性的强调与坚持;对资本主义的激进批判和人类解放的积极憧憬。然而,话语交集背后的深层逻辑却是异轨的,这从反面给今日马克思主义研究带来两点启示:一要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主导"方法论范式,辩证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变迁;二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何以及如何生产保持高度自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