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26篇
中国共产党   79篇
中国政治   109篇
政治理论   19篇
综合类   2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古之灵州今何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忠礼 《共产党人》2007,(12):52-53
灵州县设立于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城址在黄河东岸,《汉书·地理》也载有此县。唐代学者颜师古在所著《汉书注》中,对灵州县得名作了注解,说因为县城在黄河的洲岛之上,“水中可居者曰州。此地在河之州,随水高下,未尝沦没,故号灵  相似文献   
3.
吴高君 《世纪桥》2007,(4):94-95
研究和分析这部著作,可以从历史的侧面揭示出古代社会经济生活与科学技术的密切联系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书推荐     
  相似文献   
5.
余英时先生认为,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不同,近现代具有“批判的精神”、代表“社会的良心”这一特殊涵义的“知识分子”,在西方出现的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十八世纪,而中国史上自孔子以来的“士”则大致相当于西方学人所刻画的近现代“知识分子”,仅就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一点而言,中国文化早已是现代的。孔子所最先揭示的“士于道”规定了“士”是基本价值的维护者,具有以天下为己任、不治而议论、修己以敬等具体表现。余先生在中西方比较中凸显中国知识分子的特征及其文化传统,从而在“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维度上说明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游于艺     
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者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杨伯峻《论语译注》将此解释为:“目标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而游息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将艺归结于礼、乐、射、御、书、数等技艺,这也是儒家一贯的观点,朱熹就将艺解释为“礼乐之父,射、御、书、数之法”。如果深究“艺”的含义,它在英语里的意思是指耕种出来的东西或人造自然物,引申为心灵耕种的产品。中国古代的“艺”也是此意,所谓“艺,种也,种之然后得麻”。(《毛传》)它是人的文艺创造能力,这种创造  相似文献   
7.
正鸦片一役,惊醒了有识之士的天朝梦。遇"千年未有之强敌"、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出路何在?"师夷长技以制夷"!借西洋坚船利炮挽天朝危局的呼声,与中外相安、十年无事的暂时稳定,汇成了19世纪后半期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契机。洋务运动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起点。甲午战争是对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所做的一次总检验,但结  相似文献   
8.
黄万机 《当代贵州》2014,(22):53-53
正贺长龄在清代道光年间出任贵州巡抚,历时九年,政绩卓异,备受推崇。最为突出者,一是督修地方乘,一是琢育人才。贺长龄(1785-1848),字耦耕,号西涯,湖南善化人。嘉庆进士,历官学政、知府、道员、布政使、巡抚,直至总督,极富经济之才。他博览群书,工诗善文,精研理学,著述颇丰。  相似文献   
9.
郑展棒 《刑警与科技》2013,(Z2):217-217
<正>"制造安防行业中国唯一免检产品,打造CCTV镜头神州第一品牌!"这则豪言壮语在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台上显得十分霸气,不过,当深入了解后,发现其的确有着骄傲的本钱。作为一家专业从事安防高清监控镜头研发与制造的企业,宇瞳光学携领旗下众多优秀的高清镜头产品亮相北京展会,展示了其自主研发的高清200万像素、高清300万像素的手动变焦、电动变焦、手动光圈、自动光圈等多种规格镜头,  相似文献   
10.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发轫时期的思想家、史学家和学者.他是古今社会转型时期的界碑式的人物,其学术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轨迹先是以学习、研究经学为主,以经学为治术,以求裨益于当世;后由经学而史学,以史学为经世之术,开传统史学向近代“新史学”过渡之先河;晚年安身立命于佛教,专心于佛学.作为中国走向现代世界的先驱者,他的思想具有了现代意识的“异端”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