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1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秋风萧瑟。叶落草枯,情景黯然。因而悲秋伤情.在古代诗人中几乎成为一种基调。但也有例外。如中唐诗人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相似文献   
2.
宋代的文人命运因受到悲剧时代的制约,他们的心态也普遍具有忧伤的色彩."伤春"的词作大多出自多情、失意的女性之手,主要表现词人感情世界中的"柔性"一面,也体现出词为艳科的特色."悲秋"词作中,一般都凝注了比较宽广的人生感慨.这与那个时代造成他们"病态"的心理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过传之 《江淮法治》2012,(17):58-58
梧桐,普通,却又不普通。 在诗人眼中。梧桐好像自古以来就是愁绪的象征。“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是李煜在寂寞愁苦时的伤感之作,亡国的孤苦,只有借梧桐来抒发。又如“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深秋孤夜,雨打梧叶和芭蕉,一声又一声.每一声都引起相思之人的阵阵秋思和缕缕愁绪,这是徐再思的愁。  相似文献   
4.
高启雯 《工会博览》2005,(19):77-77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瞬之间,又到“秋风起兮白云飞”的秋天。秋景、秋色、秋意、秋声,喜秋、颂秋、悲秋,从汉代刘彻《秋风辞》、晋代潘岳《秋兴赋》、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到现代竣青的《秋色赋》,描绘秋色,抒写秋感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  相似文献   
5.
《人民公安》2012,(16):37-37
秋季既是万物成熟、喜庆丰收的季节,也是秋风萧瑟、千树落叶、万花凋零的季节,所以有“悲秋”一说。  相似文献   
6.
秋天的风骨     
李涛 《当代广西》2009,(19):51-51
品读古诗词,有太多太多的“悲秋”之作。而鲜有赞秋之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我以为是赞秋中的极佳名句。  相似文献   
7.
姜金元 《理论月刊》2007,(5):124-127
在表现生命主题时,中国古典诗词大多从人生的悲苦情怀入手,而蟋蟀是诗人表现悲苦情怀的常见意象.本文分析了蟋蟀意象形成的内在机制及其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演进历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