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1篇
中国共产党   18篇
中国政治   37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孤直梁鼎芬     
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戊戌变法运动中,张之洞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很大程度得归功于这个一点儿也不疯的梁疯子。民国初年,拖着一条清朝辫子,在北大讲学的辜鸿铭,张之洞湖北任上造汉阳兵工厂,引进德国克虏伯公司的设备和技术时,因为他精通多国文字,也曾重金敦请他入幕。  相似文献   
2.
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后百余年中国受尽列强蹂躏,从康有为等爱国志士的"戊戌变法"到毛泽东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无数先贤先烈追求振兴中华的强国梦。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梦"字承载的是13亿中国  相似文献   
3.
过年累心费钱,加上春运实在紧张,有一种古老的说法浮出水面:旧历年是一种陋俗,废了才好呢。这种说法真是不新鲜,年纪稍大的人都会想到"过革命化春节"的口号,即使是1980年后出生的,想必也记得逢年过节,报章上提倡"文明过春节",而大吃大喝、请客送礼、发红包、迎财神,都曾被称为"陋俗"。一个多世纪来,认为过旧历年  相似文献   
4.
黄兴介绍     
《长江论坛》2011,(6):F0003-F0003
黄兴(1874年-1916年),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生于湖南善化县(今长沙市),早年在长沙城南书院读书,戊戌变法之年(1898年)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武昌两湖书院学习深造。  相似文献   
5.
一百年前的1908年,清朝政府在各种压力之下,权衡利弊,颁行了《钦定宪法大纲》,从而开创了中国立宪之路,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的宪政之路。但是,宪法、宪政毕竟是舶来品,在与中国特定国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了种种的理论上的激烈争论;亦在实现宪政之路上出现了种种的曲曲折折。当然,中国要实现宪政、必然要实现宪政,这是历史之大势,浩浩荡荡,奋勇向前,应当是毋庸置疑的。在《钦定宪法大纲》颁行一百年之际,反思清末的立宪与中国的宪政之路,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李月辉 《乡音》2011,(1):45-47
慈禧太后(1835~1908),叶赫那拉氏,乳名兰儿,生于北京。满州镶蓝旗人,父惠征,曾为安徽候补道员。咸丰二年(1852)被选入宫,封兰贵人,四年(1854)封懿嫔,六年(1856)生咸丰帝唯一之子载淳,晋懿妃。第二年晋封懿贵妃。在后宫地位仅次于皇后钮祜  相似文献   
7.
晚清末年,开明人士开始认识并学习西方,从先进的器物技术,到“戊戌变法”,皆向古籍或传统寻求理论依据,此所谓“托古改制”。托古改制可减轻改革变法的阻力,为维新开辟坦途,其内部也存在着破坏因素。  相似文献   
8.
中日近代高等教育的比较--以戊戌变法、明治维新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高等教育交流自古不断,隋唐时期,日本曾向中国派出大量使节及留学生来华学习,并于八世纪初仿照唐朝的国子监在日本设立了古代的大学--大学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一直是日本学习与借鉴的对象。但到了近代,中日高等教育的交流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在高等教育方面开始向日本学习与借鉴:京师大学堂章程仿自东京大学,《壬子学制》仿自日本学制,甲午战争后,中国更掀起一阵留日高潮,1906年留日学生达12000~13000之众①,1909年来华任教的日本教习达405人②之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什么中日高等教育的相…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在极力宣传政治变革时,也在文学革新上作了一些尝试。如倡导创作通俗读物,作为政治改革和“开民智”的辅助手段;提倡“文与言合”,革新旧式语言;实践“觉世”之文和“新式”诗歌。但梁启超的文学革新尝试一开始就留下了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首先是“俚语”、“群书”的归属问题,其次是“觉世之文”的所指问题。梁启超戴着政治帽子的文学变革初露端倪时就陷入了一种尴尬境地,文学革新刚刚萌芽就受到了功利与审美、作者与读者、雅与俗、传统与创新诸多对立因素的困扰。而随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形势使梁启超并没有着力将文学改革发展为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的一部分,他的文学改革也只是浅尝辄止。  相似文献   
10.
郭宗忠 《人民公安》2011,(13):61-61
回望近百年历史风云.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那样经历了如此多的屈辱、践踏、沧桑和苦难。也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那样为追求独立、自由、民主和解放而抛洒了如滚滚大江一样的泪水和热血。曾几何时。太平天国的旗帜、义和团战士的大刀、戊戌变法的惊雷、辛亥革命的枪声.英勇不屈的仁人志士、华夏儿女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苦苦追寻,上下求索,但都未能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三座大山”依旧压在人们的头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