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的求职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单纯的校园人到社会职业人过渡的复杂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要想获得成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没有良好的竞技状态是不行的。在求职前,必须排除心理干扰,克服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良心态——  相似文献   
2.
调查发现,民族地区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表现具有多样性,成因具有复杂性,危害具有严重性。通过调查和研究,探求克服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对策,对增强民族地区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民族地区大学生克服消费攀比心理、树立艰苦奋斗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早日成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正>武胜县住建局原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唐明富拥有省监理工程师、项目总监工程师的执业资格,头顶"四川省环保科技先进个人"、"广安市住建系统先进个人"的耀眼光环,曾经是四川省建设系统高学历、高技能的知名人物。然而,自从唐明富将"有权就有钱"当作人生信条,把"吃拿卡要"作为生财法则,其贪得无厌的腐化蜕变,让他在短短的几年间将自己几十年靠勤奋、专注积攒的口碑和形象迅速摧毁。  相似文献   
4.
浅谈领导干部经济犯罪的矫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领导干部进行经济犯罪 ,都是在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内驱力推动下 ,为实现非法占有的目的而进行的有目的的犯罪行为。换句话说 ,都是一种直接故意犯罪。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的内驱力 ,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化。因此可以说 ,没有犯罪意志 ,没有犯罪心理状态的经济犯罪是不存在的。要预防和减少领导干部经济犯罪问题的发生 ,就必须在研究犯罪的行为特点、心理特点的基础上 ,研究行之有效的犯罪的心理矫治的对策。笔者认为应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监督机制 ,矫正侥幸心理政权是权力的衍生物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亦证明 ,失去严格…  相似文献   
5.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自从在2002年11月第一次收下海南省第二建筑公司三亚分公司老总柯某送的第一笔贿赂款后,我就一发而不可收拾,让膨胀的私欲一次又一次攻破做人的根本底线,最终沦落为罪人。  相似文献   
6.
陈永霞 《学理论》2013,(7):62-64
"幸福"美好生活的最终目标,作为社会性的动物,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人们必然离不开社会比较。渗透在诸多领域的社会攀比作为一种普遍、甚至无处不在的社会现象,对人们的幸福感知有较大的影响。试图将博弈论的囚徒困境模型引入社会攀比的效应分析,深入探讨社会攀比的困境模型,以论证税收公共政策干预效果。进而总结出社会攀比困境的财政财税政策干预措施,以期能为治理社会攀比提供一种新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7.
法定刑配置的合理性探讨——刑罚攀比及其抗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定刑配置不是立法者恣意为之的事情,它必须得到某种合理化的控制。在要不要为个罪配置法定刑问题上体现的是刑法的功利价值(预防需要),但如何配置法定刑才算合理则必须坚持刑法的公正观念。据此作者对历史上先后出现的法定形配置模式的利弊得失作了分析,指出法定刑配置的合理性受到刑罚攀比现象的极大冲击。刑罚攀比包括纵向攀比和横向攀比,它们受制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最后,作者从立法技术角度提出了抗制刑罚攀比,促进法定刑配置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正不断向纵深发展。高校教职工都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震荡”,产生了一系列不良的社会心理反应。我们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社会心理加以调控,以促进高校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5)
以农村高额彩礼为着入点,分析了导致农村高额彩礼出现的原因,即男女比例失调,主要包括适婚男女比重失衡。此外,民众的攀比心理和面子心理,也是导致彩礼只涨不降的重要原因。最后,女人社会地位的提高,也是影响高额彩礼出现的一个原因。除了上述分析,还着重说明了高额彩礼背后隐含的社会危机,即农村未婚的男青年增多,出现光棍现象,有诱发犯罪倾向的趋势,长期下去将成为社会动乱的一个导火索。  相似文献   
10.
所谓攀比心理,就是刻意将自己的智力、能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希望超越别人的一种心理状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学生的生活、学习条件越来越好,但个别学生不顾家庭的实际情况盲目攀比。异化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同时又给家庭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因此,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攀比现象不能掉以轻心、任其发展,更不能盲目迁就,助其发展,而应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