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郝平 《党政论坛》2013,(12):34-34
三 里昂中法大学的创立,即是李石曾、蔡元培等中华民族“放眼看世界”的先驱,以学习世界先进文化、寻求强国富民道路为初衷。因此,它从未置身于中国发生的变化之外。它的建立和发展始终与勤工俭学运动、与中国革命的历程相交织,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常华 《北京观察》2014,(5):76-80
正中法文化交流跨山涉水,历久弥新。西山的中法文化遗存是两国文化交融的结晶,也是两国人民友好的见证。今年适值中法建交50周年。从北京西山追溯中法民间交流情缘,人们可以看到这里的旧式建筑依然屹立,感受到百年中法情在这里深深扎根。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这座占地388亩的寄宿制中学,其前身是北京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在它的周边还保存着一片记录了中法文化交流和中法友情的遗址群。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20年代,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俩曾到法国勤工俭学。在到法国之前,陈氏兄弟信仰无政府主义,对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等国外无政府主义者的思想有所研究,对吴稚晖、李石曾等国内无政府主义者很是崇拜,并通过他们获得华法教育学会的资助赴法勤工俭学。  相似文献   
4.
李石曾,河北高阳人,其父是显赫一时的晚清重臣李鸿藻.生于显赫之家的他在民国政坛上非常活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属于他的印记.他虽祖籍高阳,但他17岁以前从未到过高阳,但高阳毕竟是其家乡故土,他的融通中西的学识和思想,以及在国内外的声誉和影响对高阳还是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石曾,河北高阳人,其父是显赫一时的晚清重臣李鸿藻。生于显赫之家的他在民国政坛上非常活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属于他的印记。他虽祖籍高阳,但他17岁以前从未到过高阳,但高阳毕竟是其家乡故土,他的融通中西的学识和思想,以及在国内外的声誉和影响对高阳还是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叶隽 《法国研究》2010,(1):10-15
本文论述李石曾的文化浪漫主义核心内容之一的"留法教育活动",尤其凸显其"文化政治意义",进而追考其理念之后的法国文化渊源。他虽不为官,但政界影响却不容忽视,而除了日后的"清党有功"之外,他自身通过文化/教育活动累积的政治资本其实也应当予以足够重视。文化政治的意义,就在于两者间的相辅相成。而李石曾之所以能成就现代中国别具一格的"石僧范式",则与其在20世纪初年的留法时代及对法国文化的自觉汲取和创造意识关联密切。  相似文献   
7.
董怀良 《学理论》2009,(26):100-101
李石曾同时兼有无政府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过渡理论"为其既信仰无政府主义又从事有政府革命提供理论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孙中山等革命者对李石增的影响促成了这种理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