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94篇
中国共产党   14篇
中国政治   91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3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和新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EIA)是根据一个项目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而进行的识别、预测和评价的过程。虽然我国目前建立了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但执行力度不够,还存在诸多不足,其中重要的是大量专家和政治动机的缺乏。我们可以通过采取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策略来减少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不足,提高它的有效性。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理念和战略环境评价相结合,并且在实际的工业生产过程中进行清洁生产,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从而真正做到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洪亚雄 《求是》2012,(8):42-43
《规划》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注重政策创新。主要创新之处包括:注重过程控制的污染减排政策。"十一五"期间,工程减排对实现减排目标作出了重大贡献。"十二五"期间工程减排的潜力收  相似文献   
3.
李东方 《法制与社会》2013,(12):281-282,286
环境问题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健康、舒适、清洁的生态环境的追求也日益提高,重视程度也愈发增强。进入20世纪以来,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上升为影响全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紧要问题,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面对新形势,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问题治理之路。为了实现真正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我们必须从政策、规划和拟开发的建设项目等各个方面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本文简要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的发展,重点论述了环评制度中最为重要的公众参与制度,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具体规定及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意见。以便更好的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达到两者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晋 《学习月刊》2012,(6):105-106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简称环评制度),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和监管措施,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报批的法律制度。其目的在于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  相似文献   
5.
公众参与是政府与市民进行有效沟通的良好且重要的渠道之一,也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日渐得到环保主管部门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深圳地区近年来多条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环评公众参与工作的研究,从参与时机、对象、内容、问卷调查等几个方面给出公众参与的工作建议,为道路环评的公众参与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因为资源本身具有有用性、稀缺性、公共性和社会性等特殊属性,使得资源在一国战略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所以我们实有必要对重大项目开展资源影响评价。资源影响评价,即是在某项重大活动开始前,对其可能对资源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价,包括之前的调查、预测和评定,也包括之后提出对策或解决方案。就资源影响评价的制度设计而言,在我国现有立法体系下,可考虑修改《环境影响评价法》,建成更为科学合理的环境资源影响评价制度,并从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公众参与、司法审查等环节上对现有制度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敏捷治理是为了应对新的超智能社会5.0而形成的新治理模式,即从合作治理转变为协作治理。“放管服”改革以来,生态环境行政许可的改革方向包括:“多证合一”的地方实践,如排污许可证的要素全覆盖和“一企一证”;不同类型行政许可的合并,如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证的合并;告知承诺制的扩大适用;同步审批、容缺受理的尝试。这种程序优化和简化的改革值得肯定,但过度扩张的适用也需要警惕。过度“减量”“合并”生态环境行政许可并代之以信用规制下的告知承诺制,有规避或扭曲程序、弱化公众参与、模糊法律责任等风险,与敏捷治理的理念存在一定冲突。应当对《行政许可法》《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进行修改,作出合理的程序安排。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5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已于2008年12月11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3月1日起施行。部长周生贤二○○九年一月十六日  相似文献   
9.
试析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亦是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相关立法及具体制度构建的不完善,导致了公众参与环评制度在我国的执行效果一直不理想。为提高该制度的有效性,可从提高参与环评的公众的能力、扩展公众参与环评的对象、完善参与的方式、建立对公众信息的反馈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重要的环境法律制度,公众参与是其发挥实效的关键和必要程序。公众参与是宪政民主精神和行政参与权的体现,是公民行使环境权的体现,可以避免和减少对抗行为、环境诉讼和环境公益诉讼。我国现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存在诸如参与主体范围窄,参与时间滞后,参与形式缺乏组织化,公众意见反馈机制不完备等缺陷。完善该制度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培养公众理性的参与意识、完善公众参与的相关法律规范、创新公民实践参与权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