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雅妮  杨景年 《学理论》2012,(17):53-54
疯癫与文明所包含的非理性与理性之间的复杂关系是福柯在其著作《疯癫与文明》中探究的主要课题并逐渐被现当代西方人作为审视西方文化的特有认知模式而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结合《疯癫与文明》所开启的理欲文化认知模式,同时以人的存在自由和疯癫与理性的存在自由为纵向标尺梳理和分析西方自中世纪以来以理性和非理性为核心的文化历史进程,有助于将二者从历史表现、动态交互关系、人文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2.
杨芳芳 《学理论》2012,(20):47-48
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勾勒了一幅关于疯癫文明的演变图,分析了究竟什么是疯癫?什么是疯子?人们对疯癫的认识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如何消除疯子和正常人的界限,使其享有正常人的权利?福柯从辩证法的高度,立足人性、知识、权利、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深入细致地进行了思索、反思与重新认识。在当今社会,当我们去讨论或"疯癫"或"文明"的时候,其实是在警醒我们不要去忘记"理性"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同时我们还要意识到,尊重及倾听他人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3.
谈方 《法国研究》2013,(4):59-63
奇幻小说是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奥尔拉〉〉更被西方文学评论界认为不仅是莫泊桑短篇小说创作的巅峰更是奇幻文学的杰作之一。莫泊桑的奇幻小说是对西方传统奇幻小说的革新,通常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病态现象,游走于理性与非理性的边缘。短篇小说《奥尔拉》即通过对主人公逐渐陷入疯癫过程的精细记录,显示了人类理性在面对浩瀚宇宙中的奇异现象时的无力和恐惧,表达了莫泊桑对人类理性力量的怀疑和悲观思想。  相似文献   
4.
刘明录  刘立辉 《前沿》2011,(20):169-173
福柯式的身体是遭受权力侵害的、政治的身体。在哈罗德.品特的戏剧《送行酒》中,暴力戴上面具,粗鄙言语及残忍行为均以文明的面目出现,从而使得暴力对和谐的毁坏、权力对身体的摧残更显触目惊心。主人公尼古拉斯的言语行为与其内心真实意图的分离是权力致其人格二元分裂的结果,他本身即是权力的畸形产物。品特剧作中福柯式身体的背后隐藏着品特的宏观政治权力观,体现出品特对于政治暴力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5.
他一不小心就世界闻名了,他戴墨镜、打领结、凸着鼓肚跳骑马舞的形象连小甜甜布兰妮、罗比·威廉姆斯等大明星也纷纷关注,他在网上的点击率超过4.6亿……他为什么一夜走红而且红得这么彻底?还是那句老话,偶然里面有必然。  相似文献   
6.
在黑龙江省泰来县,一提起“阚疯子”这个人,60岁以上的老人几乎人人皆知。早在日伪统治时期,泰来县城镇内外经常出现一个疯疯癫癫、衣不遮身、蓬头垢面的人,他走街串巷,唱唱咧咧,到处游逛,困了就席地而睡,并经常遭受伪警打骂凌辱。据说他姓阚,因而人们都叫他“阚疯子”。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伪满洲国垮台后,在县城街内人们惊奇地发现,“阚疯子”衣冠整洁,举止端正,语言正常,一点儿也不疯了。  相似文献   
7.
消失的市井     
任蕙兰 《新民周刊》2012,(46):32-33
没了面对面看货砍价的过程,人与商品的距离越来越近,人与人的距离却越来越远。线下冷漓从起心动念到拿到商品,必须在一个小时内完成。即使在今天,这也是一个会让不少人觉得疯癫的念头。可是,如果你开会时偷偷溜出来花一分钟上某个网站订书,会议结束前书真的会送到办公室啊  相似文献   
8.
疯癫的沉默与理性的独白——解读福柯的《疯癫与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晖 《法国研究》2010,(1):47-53
在《疯癫与文明》中,福柯所关注的并不是对于疯癫的治疗,而是要对疯癫进行考古学式的研究,要追问关于疯癫的知识和话语的历史建构过程。福柯认为,疯癫的历史只是一场理性的独白,疯癫自身却是沉默的。文章从分析福柯在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知识考古学方法入手,通过考察福柯对人类社会中疯癫历史的真实再现,揭示了福柯对历史理性的颠覆和对传统历史观的瓦解。  相似文献   
9.
《哈姆雷特》中的女性角色奥菲利娅在多个层面上加深了这部杰出剧作的悲剧性深度:她既体现出身为女性的悲剧———在父权制的钳制下,女性只能沦为"沉默的他者",在男性家长语言的询唤声中塑型自我主体———更展示了身而为人的悲剧:人内在的中空昭示出人类在欲望着拉康所谓的"他者的欲望"的同时丢失了自我及其主体性。然而,疯癫却帮助奥菲利娅脱离了父权制及其语言控制的强力,使她获得了话语权,同时还奇异地跨越了表象和真实之间难以弥合的天渊。  相似文献   
10.
陈椿年 《法制博览》2009,(23):36-37
为了发行一套纪念八大山人的邮票,有关解说文字中写道:”八大山人姓朱名耷。但他果真名叫朱耷吗?但这一说法却和八大山人的“大明宗室”身份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