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歌》歌词写于1871年,它是由巴黎公社诗人欧仁·鲍狄埃创作的。1888年,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为它谱成了曲,从此迅速传遍欧洲,后来成了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的会歌。今天,《国际哥欠》已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后,学界的“记忆”研究逐渐兴起。法国当代史学名家皮耶?诺哈主编的多卷本《记忆之场》引领了这一潮流,将之聚焦于富有象征意味的“记忆之场”上。诺哈区分了“记忆”与“历史”,指出了“记忆”的“场所”具有的物质性、功能性与象征性,并以庞大的篇幅建构了法国国族自我认知的社会史。其中,孔帕尼翁的《普鲁斯特之<追忆似水年华>》将普鲁斯特及其作品视为一种“记忆之场”,探讨了“泛普鲁斯特学”、成为“法国伟大作家”的普鲁斯特及其成功的社会基础,将“普鲁斯特”这类“建构之象征物”纳入到“法国之所以成为法国”的研究中,表明其保证了一种集体性的、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再生产;该文也代表了作品研究的另一种进入方式。  相似文献   
3.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皮埃尔·让戴尔说过一句话:中国人既能在高梁地和麦田中,也能在城市中找到乐趣。当我走进贵阳这个城市时,我的感受正是如此。行走在路上,感觉这个城市绵延数公里的大山忠实地矗立在四周,每一个地方都风景如画,梯田遍布。走在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法国位于休眠火山中间的奥弗涅大区,另外这里的石头矮墙让我想起了法国的葡萄种植地区,比如比利牛斯大区同样矮矮的墙。突然,  相似文献   
4.
钱晚 《政府法制》2012,(1):52-53
对周围的邻居来说,美国沃尔纳特市皮埃尔路688号的中国房主非常神秘。  相似文献   
5.
总是迟到的人也应该被划入"不靠谱"之列。守时对很多人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无法克服的难题。 如果不刻意观察,你会以为迟到是人们的通病,堵车、回去取东西、记错约会时间、突然发生意想不到的事件等等,都会是迟到最好的理由。但是如果稍加注意你就会发现,守时的人总是守时,他们似乎永远时间充沛;而迟到的入总是迟到,他们几乎总是时光苦短。对后者而言,无论他们怎样安排好充裕的时间,好让赴约变得从容,但他们依旧会是约会上最后的出现者。 心理学家让一皮埃尔·温特指出:迟到有多种含义,但各种形式的迟到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迟到者让自己因迟到而“引入注目”。迟到者以迟到来自视高于别人。因为毋庸置疑,别人在等待中会不断地想到自己。  相似文献   
6.
黄月 《中国监察》2013,(24):62-63
“这是我第16次来中国,但却是我第一次感觉中国领先于欧洲。”欧洲智库马达利亚加基金会执行主任、前欧盟贸易部副部长皮埃尔·德福安在参观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后感叹道。皮埃尔·德福安也是此次“笔尖下的中国”欧洲考察团的团长。  相似文献   
7.
王静 《法国研究》2001,(2):54-59
法国主题学大约产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当时精神分析学说及其方法已渐成体系.弗洛伊德从作家和艺术家那里重新找到了最远古的冲动的符号.荣格则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原型"说,即他所谓的无意识充满了原始意象,这种"原型"是一种人类的集体记忆,人们可以从童话、传说和神话里找到它们.  相似文献   
8.
18世纪前期,法国的一位名叫圣&#183;皮埃尔的神父写下了一篇长文《永久和平方案》,他认为,欧洲人最伟大、最瑰丽的向往就是要实现欧洲民族的“永恒和普遍的和平”,建立“一个恬静、和平的兄弟之间的社会”。神父的这个美好向往得到了同时代及以后时代欧  相似文献   
9.
伊河 《廉政瞭望》2012,(2):36-37
对周围的邻居来说,距洛杉矶市35英里左右的沃尔纳特市皮埃尔路688号的中国房主非常神秘。688号别墅占地近3万平方英尺(约合2793平方米),住房面积为4100平方英尺(约合381平方米),拥有五间卧室。和皮埃尔街区其他房屋一样,这套别墅有围墙将房子与马路隔开,院内绿树环绕。 一墙之隔的一名美国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在此地居住多年,但“几乎不知道隔壁还住着人”。男主人仅见过一次,女主人大概三四次,她猜测都是中国人,40多岁,从不参加社区活动。  相似文献   
10.
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的作品以第一人称形式记录自己从社会底层到中产阶级的社会迁徙过程。布迪厄的社会区隔理论激发了她对社会运行机制的思考,游走于社会底层和中产阶级的经历赋予了她在不同阶层的直观体验和独特的观察视角。她将两个阶层在生活空间、日常实践和文化品味等性习上的差异不断置于对比中,勾勒出位于不同社会空间的个体所表现出的不同性习,客观地展示出不同阶层之间隐形的区隔,使"区隔"这一抽象的社会学概念具体到社会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埃尔诺以个人经历为基础从群体视角反映了社会变迁,将个人回忆融于社会大背景中,使个人的传记成为了一部"社会自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