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代贵州》2012,(10):56
李麦宁(1922-),开阳县人。生于北京,我省的现代文学作家。其兄为中国近代著名诗人、艺术家李白凤。1936年滞留贵阳,抗战爆发后颠沛于湘、桂、黔等地,与熊佛西、端木蕻良等南迁文化人士交往。回筑后,以教书为业,业余写诗并从事翻译,出版过诗集和散文集。1946年,创办贵州文学史上第一份诗歌刊物《离骚》,翻译介绍过裴多菲、波德莱尔和阿·托尔斯泰等诗人、作家。  相似文献   
2.
现代著名作家萧红与端木蕻良之间的关系,自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萧红于香港病逝后,就有些人责以烦言,混淆视听,至今仍莫衷一是。本文以翔实的历史资料与新近发现的可靠材料,分析论证了萧红与端木蕻良的伉俪深情,批驳了加在他们身上的“寂寞说”和“抛弃说”。  相似文献   
3.
李忠贤 《侨园》2013,(12):64-65
<正>在锦州师院中文系就读期间,我所敬重的现当代文学史教师有两位:一位是教我们当代文学史的王科讲师,如今早已升任教授,成了著名的学者了。另一位就是本文要讲的现代文学史家、东北作家群研究的著名专家徐塞先生。初识徐塞先生,是在大三下学期,那时我选修了徐塞先生的课——《东北作家群研究》。从徐塞先生那里,我了解到许多关于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罗烽、白朗等30年代崛  相似文献   
4.
越轨的萧红     
陈洁 《北京观察》2014,(11):70-71
正民国有众多的女作家,有才华有故事的不乏其人,而如萧红一般从文字到人生都越出常轨,实属罕见。几位文化人看完《黄金时代》后,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要拍一个脑子不好的女人?"为什么要拍萧红?萧红为什么值得文化界热议?我认为,萧红的叛逆性和越轨行为,使她在成为一位天才女作家的同时,她的人生也成为不可复制的历程,这是吸引影视界拍萧红,文化界议萧红的原因所在。民国有众多的女作家,有才华有故事的  相似文献   
5.
端木蕻良创作个性最突出的特征是对土地的热切关注。他以诗意的笔调热情地描绘了草原的雄奇风物和奇异风情,深情地描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示他们的情感世界及价值取向,并从人类学的角度,通过土地展示了土地与人的自然关系。  相似文献   
6.
满族作家端木蕻良百年诞辰,北京举办了纪念座谈会,追思这位文坛大家的成就和生平。我也应邀与会,谈到与他的交往和缘分。1980年我调入北京作家协会时,这里荟萃着二十几位专业作家,老一辈的萧军、杨沫、端木蕻良等人已经笔耕半个世纪了,与名家共舞,诚惶诚恐,难合节拍。在一次纪念老舍先生的座谈会上,听了我的发言,端木蕻良高兴地说,"我在天津南开中学念  相似文献   
7.
许多上了年纪的遵义人都常说:抗战时期,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迁遵义,是文化交流的大好时节。特别是独山告急,黔南吃紧,不少文化人纷纷到来暂居。当时我和著名作家端木蕻良接触较多,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年,这位出身在辽宁省昌图县紫鹭树村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创作的长篇《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等一同吸引着我。太平洋战争爆发,端木随一批国内进步的知名文化人组成"文化垦植团"来遵义,住在新城福音堂(现市政  相似文献   
8.
1942年11月上旬,居住在桂林丽君路南一巷的茅盾突然收到一张个人画展的请柬。请柬上写着:举办者沈逸千,中国抗战美术出国展览会总干事。茅盾想了半天,对这个沈逸千没有一点印象。这时夫人提醒他:这个人是不是我们在延安时遇到的那位画家? 茅盾终于记起来了。1940年10月初,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意见,茅盾准备离开延安,回到国统区去工作。正在这时,他遇到了这位名叫沈逸千的画家。画家原在上海工作,抗战爆发后被委任为战地写生队队长,出入于南北各战场。这次路过延安,很意外地见到了茅盾。见面时,他把这次西北之行所作的画稿拿给茅盾看,  相似文献   
9.
老舍和端木蕻良同为满族作家,但他们的抗战小说却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视点,即传统文化与萨满教文化。40年代老舍在战争语境中反思传统文化的两面性,并表达了对一种充满野性生命意识的异质文化的向往;而30年代瑞木蕻良却恰好张扬了东北地域文化中的充满野性和活力的一面,他的抗战小说预留了一份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可以满足老舍的抗战小说的文化期待。由此,二者的抗战小说形成了一道文化互补与审美映照的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被誉为中国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短暂的一生,留下了百万字的作品,独具风格、清新素朴、悲愁婉约、真实纯美,享誉中外文坛。但情感的路上,一生困顿,一生孤寂,她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她在旧时代努力争取女性的权利,争取独立的人格,维护女性的自尊,累累还是为情所伤。一生身心无所栖息,“从异乡又奔向异乡”,停不住地流浪。解读萧红的三段感情,会更懂得,她悲愁的命运,不仅仅是华年早逝,“更大的悲剧是,她一生都没有找到真正懂她的爱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