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1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研究笔迹微观痕迹特征的意义 一直以来,由于鉴定人员本身的裸眼视力范围和仪器设备的局限性导致微观痕迹特征很难被鉴定人员观察到或者记录下来,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鉴定人员更多地是依据笔迹的表面特征做出鉴定结论,  相似文献   
2.
汤雄 《世纪风采》2014,(8):39-40
当人们来到苏州寒山寺南寒山别院内的“松茂亭”中的碑林里,怀着仰慕的心情瞻仰根据革命先烈李大钊那手洒脱豪放、气势磅礴的“枫桥夜泊”七绝墨迹镌制的诗碑时,可不要忘了当年那些呕心沥血地考证墨迹、矗立诗碑的有功之臣们。  相似文献   
3.
丛建伟 《学理论》2009,(4):24-25
罗夏墨迹测验作为一个颇有争议的测验法,多年来受到一些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罗夏墨迹测验发展历史的认识、对罗夏墨迹测验实施过程的认识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公正客观地了解罗夏墨迹测验法,从而运用此测验法在人格测试、心理咨询与辅导及其他临床心理学等领域发挥它的效能。  相似文献   
4.
我从1966年5月开始为毛泽东做图书服务工作。毛泽东晚年很爱看字帖、墨迹。我多次参与为他购买、借阅各种字帖事宜。第一次是1972年10月12日为他联系购买《宋拓九成宫醴泉铭》等4种字帖。1973年,先后三次为毛泽东查找赵孟頫、鲜于枢、怀素的字帖、墨迹。从1974年4月开始,毛泽东阅看字帖、墨迹的兴趣愈加浓厚,先后翻阅了书库中字大一些的行书、草书等字帖;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的部分墨迹;田家英收存的字帖、墨迹中行草、大字本的;以及从北京、上海、南京有关单位借阅的大批字帖、墨迹。毛泽东晚年爱看有风格的、字大清楚的、开本适宜的线装本行草且书写的是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诗词文赋一类字帖和墨迹。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4,(36)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汉字词汇有许多相似之处,中日两国对于相同的汉字单词界定了不同的外延和内涵。这些相似的词汇不是一方对另一方单纯的借鉴或模仿,任何的模仿和借鉴都要在本国文化之上得到认可才能世代传承下去。并且能在更深程度上反映出在本国文化中这些特定称谓的基本特征。通过中日两国对"墨迹"一词对比研究,解析日本文化在接纳大陆文化的过程中,汉语词汇的受容和展开的变化轨迹,从而揭示两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差异与融合之处。  相似文献   
6.
半寸时光     
正~~  相似文献   
7.
《团结》2011,(4):1
2011年7月25日,由民革中央、中国文联、中央文史馆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国书画作品展"及由民革中央主办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同盟会会员墨迹、民革全  相似文献   
8.
周益散 《当代思潮》2012,(11):52-55
与徐新国的采访约在一个下午,在一个大大的落地窗旁边,阳光毫不吝啬地宣泄进来。当手表指针刚刚指向16点时,徐新国已经跨着大步从门外走了进来。第一眼看到他,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九个字: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这一定是一个非常坚定自信的军人。多年的军旅生涯,磨砺了他坚强的个性。岁月的风风雨雨更是在他的身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开口后,记者才发现第一个标签贴错了。他不仅仅是一名训练有素的军人,多年的挥墨研诗的习惯已经造就了他温文尔雅的风度,他并不是一个平常人印象中的傻大兵。一席谈话,给记者留下了一串串难以忘怀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激光打印机感光鼓的转速变化等因素会造成的激光打印墨迹中明暗相间的条纹现象,墨迹的固有条纹可以作为激光打印机的机种特征,通过频谱分析方法进行检验.本文基于相似的原理和方法,对两种型号50台HP激光打印机的打印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固有条纹频率分量的特定组合可以作为激光打印机的机种特征,而这组条纹信号的相对强度反映了机器个体特性,可以作为排除嫌疑打印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探究日本茶道为什么推崇"禅宗墨迹"为茶席中第一挂物的原因,提出了关于浙东禅茶文化演化、嬗变与精神实质的一些新观点。文中指出,中日两国文化上存在的落差,恰恰实现了浙东唐诗之路与禅茶东传之路的灵魂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