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1.
张墨宁 《南风窗》2012,(8):52-55
随着出国热、考研热兴起,就业市场水涨船高,海归、高学历、名校生、重点大学、普通院校、专科、高职,教育程度的分化为人才需求方提供了明晰的秩序安排,条件最优的用人单位掐尖,剩下的依次分配资源。努力要上一台阶的大学生们,则永远感到自己迟滞于这种"晋级"。  相似文献   
2.
大学毕业生"考研热"现象已经成为近年来被公众所热议的话题,对我国大学生就业、人才利用现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针对此现象,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其形成的机理,并结合我国"考研热"的实际提出一些建设性对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持续多年的考研热在今年似乎没有进一步升温。2007年全国硕士生招生考试初试报名人数与上年基本持平,在上海、重庆等地甚至有所滑落。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说,考生群体对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选择趋于理性。  相似文献   
4.
潘晔  潘莹  颜之宏  周蕊  王东丽 《瞭望》2020,(4):38-39
一边是考研热,另一边是旅游体验师、网络主播、电竞选手等新兴职业正不断涌现.就业形势保持总体平稳,但国内外风险挑战增多,稳就业压力加大.稳就业政策全面发力,特别是新的政策工具箱开启,将为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5.
林勇 《法制与社会》2010,(10):297-298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考研热”也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现象。考研热对高校的学风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本文将从考研热对学风建设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分析,提出解决教育引导、指导、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新疆医科大学罗育红同学来信说,如今就业越来越难,很多大学生都选择考研深造,这种选择好吗?答:据统计,全国考研人数已连续8年达到100万以上,201 3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180万,"考研热"呈现出不断升温之势。莘莘学子为何如此热衷考研呢?众多研究表明:逃避就业是学生选择考研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高校扩招等一系列原因,"最难就业季"近几年不断来袭。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拥有高学历、各种"证"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二者互为因果,使得本  相似文献   
7.
李琳 《观察与思考》2007,(12):44-45
<正>过去高考被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如今用来形容研究生考试也不为过。考研热、考研经济、考研村等字眼不断地出现在媒体上,考研人数在不断地刷新。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研究生日益成为一种“学位教育”,计划拿一个硕士、博士学位,以提高自己的起点,但将来并不打算从事高教或科研的报考者越来越多。研究生入学考试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第二  相似文献   
8.
考研热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研热是近年来大学生教育和工作的热点问题。作者分析了当前大学生考研热的外部因素,并对考研热提出了独到的冷思考  相似文献   
9.
2011年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于1月15日、16日两天举行,共有151万名考生参加考试。据了解,这一人数创下2001年以来的新纪录,比上一年报考人数增加11万人。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10.
戴炳媛 《法制与经济》2013,(10):132-134
"就业还是考研"是很多大学毕业生所面临并为之感到困扰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由于各种原因的驱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考研大军的队伍,而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占到这其中的大多数。"考研热"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理论维度透视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可以运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布迪厄的社会学资本理论以及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解释,从现实维度解释则可以划分为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考研热"现象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个人、国家、社会和学校有必要在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寻找良好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