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其勇 《学理论》2009,(19):74-76
苏童是苏州人,在苏州出生,生长到18岁才离开苏州北上北京求学,苏州对于青少年时期的苏童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时期就热衷于从事文学创作的苏童,在写作时就自然会将文学的触角伸向自己所熟知的青少年时期生活,因此苏童的作品中有很多故事是写南方的、写苏州的。苏州对于苏州籍的作家苏童来说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2.
葛南楠 《前沿》2008,(11):177-179
人们习惯上以1989年《妻妾成群》的发表为界,将苏童的小说创作分为先锋和本土两个时期。在这一转变中,苏童招牌式的语言是否也经历了裂变呢?本文试图从语式、语调、语象三个层面对前后两个时期苏童小说文本的语言进行分析,发现其变中之常,揭示出苏童在创作转变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恒定的语言风格及写作姿态。  相似文献   
3.
苏童开始创作至今的近30年时间里,学界涌现出一系列研究苏童的学术文章,对苏童小说的主题、内容和审美作出了分析和阐释。研究者们对苏童小说主题的概括大致有以下四种:返乡与逃遁、生命与死亡、历史与宿命、人性与欲望。研究者对苏童小说的审美与艺术价值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从容优雅、舒缓流丽的叙事,流动丰富的意象与意境,感伤颓靡唯美的南方情调。  相似文献   
4.
孙其勇 《世纪桥》2009,(24):31-33
苏童的小说内容和场景总是离不开故乡苏州,在作品中经常将青少年时期的看到的场景写入作品,将作品打上苏州地域的烙印,苏州的老街、苏州的内河、苏州的水以及游走在街头的市侩的小市民们,在苏童的笔下,都作为特有的苏州地域特色的风景呈现出来,展现苏州古城迷人的人文气息。  相似文献   
5.
苏童的小说追随着南方风景的线索,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感和深刻的反思意蕴。他穿梭在琐碎的市井生活中,用细腻而独特的眼光,捕捉到女性的敏锐心理,谱写了一曲女性生存的悲歌。他的创作把女性作为书写对象,不仅仅表达了对历史背景下女性生活不幸的同情,也赋予了对女性悲剧根源的冷峻审视。苏童站在历史的高度,有意营造出神秘苍凉的氛围,散发出氤氲的气息,把女性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挣扎作为特定的存在,探究女性在挣脱历史枷锁后的出路及如何建立现代社会的女性文化和女性话语。  相似文献   
6.
苏童开始创作至今的近30年时间里,学界涌现出一系列研究苏童的学术文章,对苏童小说的主题、内容和审美作出了分析和阐释.研究者们对苏童小说主题的概括大致有以下四种:返乡与逃遁、生命与死亡、历史与宿命、人性与欲望.研究者对苏童小说的审美与艺术价值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从容优雅、舒缓流丽的叙事,流动丰富的意象与意境,感伤颓靡唯美的南方情调.  相似文献   
7.
宋艳 《工会论坛》2009,15(1):154-155
苏童小说中女性的悲剧起源是:一方面,他承认男权社会对女性悲剧形成的外部因素,但是另一方面,他更关注女性自身所具有的弱点。在苏童笔下,我们看到的女性形象丧失了传统美,女性之间相互残害,女性对男性盲目崇拜。正因为这些特点,才使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充满了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8.
姜海玲 《各界》2008,17(12)
以先锋小说家面目走上文坛的苏童以他对历史的特殊感觉方式,通过作品<妻妾成群>把人性中那些冲动的激情和反叛的意念演变成一首深沉、哀怨、悲凉、凄美的女性挽歌,让我们对历史、对现实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拿到这本书,一眼就被封面上那道撕裂的纸纹拉了过去,灯红酒绿与薄灰惨淡的割裂,"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书名稳稳当当地扣在裂纹一侧,一字一字落地有声。这种味道突然让我想起前几年那本《第七天》,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死后的世界里,走在荒诞与现实的咬合中,这本的锋利视觉下给人一种类似的沉钝感。迅速看完,内容不限于封面之感,谈社会现实、谈文学创作与阅读、谈行走见闻个人嗜好,最后以父亲的形象落笔在儿子身上,虽没有章节安排,  相似文献   
10.
著名作家苏童说:"读书,尤其是青年时代的读书,或许不能解决你短期内的任何问题,比如思想迷茫、专业选择,等等,但在未来,却有可能创造一个连你自己都想象不到的奇迹.而我,就是一个例子."谁渴望读书有立竿见影的收获,恐怕就很难静下心来认真读书. 苏童说起第一次阅读经历,可以追溯到小学时代.那时,家里没有电视机,没有收音机,甚至没有小人书,苏童所能接触到的就是印有繁体字以及外文字母的书籍.而他所读过的书,在当时大多都是被没收的,很多打着收购站的印章,有些甚至没有封面.对于那个时期的读书,苏童加了一个限定词:没有功利性的读书,"就是漫无目的地读小说,最好是长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