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95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82篇
各国政治   116篇
工人农民   24篇
世界政治   57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79篇
法律   724篇
中国共产党   2923篇
中国政治   3073篇
政治理论   1792篇
综合类   1400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49篇
  2022年   147篇
  2021年   146篇
  2020年   175篇
  2019年   146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279篇
  2014年   863篇
  2013年   739篇
  2012年   1055篇
  2011年   1008篇
  2010年   882篇
  2009年   967篇
  2008年   926篇
  2007年   644篇
  2006年   531篇
  2005年   405篇
  2004年   323篇
  2003年   280篇
  2002年   273篇
  2001年   252篇
  2000年   172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公民投票,简称"公投"。"公投"在西方政治学中理解为整个国家或地区全体人民投票决定某些特定议题。"公投"被认为起源于16世纪的瑞士,后流行于美国多个州。而在深受西方政治学影响的台湾,即有法律中规定了"公投"与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是"直接民权"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2021年伊始,两岸关系就波云诡谲,甚至一度战云密布。一年来,各种风险挑战持续涌现,既有民进党当局蓄意破坏,也有疫情直接冲击,更有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恶意搅扰,可谓风高浪急、几经波折。面对复杂多变的台海情势,祖国大陆始终坚守初心,坚持战略定力,从民族复兴战略全局,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台湾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确认识和理解"阶级"概念是精准理解马克思阶级理论乃至整个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然而,对于马克思的"阶级"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一直争论不休,存在着诸多模糊和混乱之处,他们并没有把"阶级是什么"与"什么形成阶级"这两个不同的难题区分开来。实际上,前者求解阶级的本质规定,后者求解阶级的外部影响因素。就前者而言,"阶级"的本质规定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处于特定生产关系中的现实的人;就后者而言,经济、政府、法律、暴力、意识等因素共同形塑"阶级",阶级是一种结构性存在。就方法论而言,阶级的本质规定是由经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元决定的,而现实具体规定是由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元决定的;既不能把不同层次的阶级规定混为一谈,更不能用具体层面的任何一种阶级规定去排斥甚至取代本质抽象层面的阶级规定。  相似文献   
4.
5.
因毛泽东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在筹建新中国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而进入西方学者的研究视域。70年来,西方学者围绕《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进行了一些研究,呈现了《论人民民主专政》研究视角的多维性、《论人民民主专政》生成逻辑的多重性、《论人民民主专政》"问题域"多样性等特点,反映了西方学者对待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的矛盾心态,即肯定与否定交叉、正确阐释与曲解误读交织。出现这种现象,既有意识形态的原因,也有研究方法局限所致。  相似文献   
6.
7.
8.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艺理论大量进入中国,形成"以西人之话语,议中国之问题"的轨迹。本文拟从思想史角度,以詹姆逊、阿尔都塞、巴赫金为例,探索新的视角,将中国问题作为西方理论本身、内在的问题,来思考中国在西方理论中的意义。本文主要就学术范式与方法和批评实践这几个方面入手,讨论詹姆逊如何运用中国问题的隐喻来建构其文学阐释;阿尔都塞如何把中国马克思主义(毛主义)吸纳到他的核心思想体系即意识形态理论;巴赫金的理论如何从文化转型和文艺批评实践方面与中国形成折叠与对话。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针对东方国家可能走特殊的革命道路而提出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佐证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就是“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过程,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30年的实践证明了“跨越卡夫丁峡谷”后并非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再次深刻地检验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