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2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快报     
《公民与法治》2013,(14):2-3
刘云山:用一贤人贤人毕进; 太原禁批东西向住宅楼规划;建议建立环责险;增加“虐童罪”严惩黑心老师;先看病后付费不宜全面推行;药品真伪将上网辨认  相似文献   
2.
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历来是干部工作的核心问题,是促进干部转变作风的风向标。“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实践证明,用一个作风好的人,就等于树立起一面旗帜,就能有效地激发调动广大干部的内在动力;反之,就会挫伤干部的积极性,损害党的形象,影响事业发展。显而易见,如何选人用人,对于干部转变作风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3.
《党政论坛》2013,(19):58-59
“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价值理念,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奉贤区紧紧围绕“弘扬贤文化、创建文明城”的主题,广泛开展“做贤人、建贤城、扬贤风”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实施和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和新一轮上海市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4.
"贤人政治"思想是儒家所提出的治国方略之一,其从儒家的核心点"礼"、"仁"出发,构建了一个逻辑的统治体系,其最终的目的仍然是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贤人政治"思想的提出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在当时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并对历史的前进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早期所倡导的“贤人之治”,并不等同于“人治”这个我们所习以为常的对所谓专制独裁统治的称谓.他主张的哲学王之治实质上就是理性之治.除了贤人之治本身所具有的优点外,他还通过对法治的批判进一步肯定了贤人之治的作用.后期他逐渐认识到了贤人之治的不足,转而支持法治理论.本文首先论述柏拉图所主张的贤人之治的独特性,进而分析其所具有的正当性,然后论述从贤人之治转向法治的过程,以期为现代法治的践行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由于贤人政治理论本身所固有的深刻病症,使其在中国专制的历史上四处碰壁。但是不可否认,贤人政治作为中国人普遍的政治信仰,在最大限度内起到了减轻暴君污吏统治之酷烈程度的作用。对贤人政治理论的合理分析,将会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及廉政建设提供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肖韵竹 《前线》2011,(5):61-61
最近阅读了心理学家王登峰教授的一些报告和讲演材料,深受启发,对领导干部的素质问题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我认为,领导干部除首先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之外,还应当努力成为“三人”,即:能人、贤人、常人。  相似文献   
8.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说的是孔子一辈子而不是他的某一个时期。三千弟子跟随他有多久,因为没有确实的史料记载,不敢妄断,说“贤人七十二”与他始终相随,大概是不为过的。孔子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谈各自的向往与追求,这是历来都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四子侍坐”,然而,不知人们是否想过这四位弟子的年龄差距:孔子六岁时曾皙出世,孔子十岁时子路出世,  相似文献   
9.
理想的制度形式与理想的道德规范相一致,是孔子和柏拉图所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然而,由于历史文化渊源以及两位思想家个性的不同,使得两者的”贤人政治”在东西方各具特色。孔子的人治观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的内化作用,最终难免会走向人治,而柏拉图的人治观则提倡理性的制约和知识的重要,它较之孔子的人治思想而言,更容易走向法治。  相似文献   
10.
包家新 《探索》2006,(3):180-183
墨子的治国法律思想主要围绕着平乱求治,欲构建秩序社会。文章从四个方面对之进行了阐述。一是从法哲学层面分析社会动乱的总根源是“不相爱”、“罪生于别,乱息于兼”,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为核心的社会整合方案;二是从礼法制度层面分析社会动乱的原因是“异义”、“无政长”,提出“法天”、“尚同”、“明鬼”的社会控制三法,维护原始宗教信仰,建立强力政府以“一同天下义”;三是从吏治层面分析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为政者不贤达,提出创建“尚贤”为政的新社会秩序;四是从法的价值取向“利民”角度分析社会动乱的原因是民之“三患”,提出“强力非命”治“三患”的民生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