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16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中有一类特殊的人物,即隐士和逸民。他们之间有区别,也有不同的类型与特点,代表了孔子对政治和世事的另一种态度。孔子对讽刺自己的隐士们充满了敬意。实际上,孔子对隐逸也有自己的追求。孔子追求的是心灵上的隐逸。当今社会中,物欲横流,世间的纷繁令人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孔子从一定意义上也告诉我们该如何在世俗中把握自己的心灵...  相似文献   
2.
古人求仕跑官之路,要么靠自己,金榜题名走正道;要么靠父母,受恩荫,当国舅,一步登天;要么靠真金白银,花多少钱、买多大官;要么靠胆子,先做贼,再做官,"杀人放火受招安"。不过,宋代种放走的却是一条通幽  相似文献   
3.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以试验田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做官与不做官的纠结。而在司马昭看来,他们做不做官,做官清不清廉,勤不勤政,都无关紧要。最要紧的,是听不听话,嘴巴老不老实如今,大家都想做官,都觉得做官其乐无穷。而在中国历史上  相似文献   
4.
目前看了《空谷幽兰》一书,引起了许多联想。就是今年春节前后,关于终南山隐士的报道突然窜红网络,缘起与比尔·波特关于终南隐士一书被译成中文出版有关。比尔·波特(BillPorter)是翻译和阐释中国古典著作的美国学者  相似文献   
5.
赞菊     
吴凯松 《江淮法治》2011,(21):60-60
宋朝理学家周敦颐在他的《爱莲说》中对菊花曾作颇高的肯定:“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非名花,但有大隐隐于市的隐士情结。菊花恬淡、脱俗、清高和飘选的品格,是人们向往的精神家园,被赋予鲜活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6.
杨过是金庸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他一方面具有一个文学形象所具有的独特个性,同时又体现着传统年赋予的文化共性。他的身上首先体现了道家文化的批判、反抗精神,敢于一往无前地追求个性的自由,对当时僵化的社会规范进行了强有力的反抗。道家的这种精神与现代反异化思想暗合。同时杨过的身上也体现着儒家对社会义务的提倡。金庸作品受到普遍喜爱,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7.
快乐大叔 《党课》2009,(7):99-100
一提到隐士,似乎必然就要提到陶渊明这位老先生,这一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酒自逍遥的“中国第一大隐土”,其名字,多少年来几乎已成了隐士的代名词。然而,假如隐土的概念说的是那些云外岩栖、迹不外见、道不可知、干载寂寥的世外高人的话,那么,这位做过彭泽令,与当时官府有着不算太少联系的陶靖节先生,至少在快乐大叔的认知里,却未必就是一位典型的隐士。  相似文献   
8.
饮酒     
陶渊明 《江苏政协》2010,(Z1):42-43
  相似文献   
9.
汉末士风与思想学术界的变化,被荆州学风延续发展.受此滋养,襄阳隐士具有儒道兼融的文化思维,他们或出世又关心熟知世事,或能隐能显、显后欲隐.而隐居与出山的不同选择,展现的都是对于个人精神独立、自由人格的追求.这个弱小群体输送了推动历史进程的孔明.由此,<三国演义>里"三顾茅庐"中的襄阳隐士和隐逸文化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4,(33)
隐逸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发端于先秦,盛行于汉魏,风行于后世的各个朝代。隐士在传承和发扬隐逸精神的层面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功用,他们或如儒家以邦之"有道"与否作为依据决定自己或仕或隐,或如道家顺应自然而追求身体力行的纯粹之隐,因而在隐士形象上千差万别。而孔子和庄子作为儒、道隐逸精神的代表人物,他们的隐逸精神值得一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