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7篇
工人农民   16篇
世界政治   18篇
外交国际关系   27篇
法律   525篇
中国共产党   174篇
中国政治   317篇
政治理论   140篇
综合类   25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0年5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就是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相似文献   
2.
近日,北京市石景山区法院审结了原告捷客斯能源株式会社(简称捷客斯株式会社)诉被告青岛皇家矫马润滑油有限公司、淄博兰炼工贸有限公司、北京计峰科技有限公司涉及世界知名润滑油品牌“矫马”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一案。  相似文献   
3.
4.
隐性采访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可以满足受众的视听需要 ,提高收视 /听率和发行量 ,但其引发的问题也日渐增多。记者进行隐性采访 ,不能突破“法律底线” ,也不能突破“职业底线”。  相似文献   
5.
商标反向假冒行为及其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标反向假冒行为在我国一经出现即引起经济学界及法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关于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激烈讨论。本文着重分析并评价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各项基础性问题,并试图提出自己的见解。一、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表现形式、危害及规制之必要性商标反向假冒行为是指未经商标权利人的许可,将其使用在商品上的商标去除后换上自己的商标,将他人的商品冒充自己的商品出售或拟出售,以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根据对商品变更程度的不同,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表现形式呈现以下两种:整体反向假冒,即保持所涉及商品的原样,对其本身不做任何变更,而只是…  相似文献   
6.
以"浙江蓝野酒业有限公司诉上海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一案为切入点,探讨商标反向混淆的基本理论问题.通过介绍国外反向混淆标志性案例,论证禁止反向混淆的正当性,指出反向混淆案件中认定侵权的特殊性,并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探讨应用在软件上的技术保护措施和反向工程的对象、目的、合理使用等问题,厘定技术保护措施和反向工程的适用边界.通过一个典型案例,分析了法律制度的缺位给司法实践所造成的困惑.对软件技术保护措施和反向工程法律规则的构建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刑法第216条规定:“假冒他人专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关于该条文中“假冒”的含  相似文献   
9.
焦淑敏 《经济与法》2003,(12):90-91
商标反向假冒,是相对于一般商标假冒之特殊的侵权形式。一般商标假冒侵权行为是指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将他人的注册商标冠于自己的产品之上进行销售的行为。商标反向假冒是指不经商标权人许可,将他人产品上的商标标识隐去或除去,冠以自己的商标,或者不冠任何商标而将商品在市场上出售的侵权行为。一般商标假冒侵权是假他人商标之名、行销售自己产品之实,商标反向假冒则是假他人产品良好质量之名、行扬自己声望之实,二者表现形式不同,实质都是商标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与交流》2005,(4):39-40
1、隐藏在企业能力背后的是什么?企业知识理论认为,隐藏在能力背后、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的知识以及与知识密切相关的认知学习。正是知识所固有的性质导致了企业的核心能力。因此,测度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尺度包括:创新能力、难以模仿、可持续性以及学习能力。正是在这几个方面,企业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发挥了关健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