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5篇
  免费   20篇
各国政治   57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10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2篇
法律   536篇
中国共产党   38篇
中国政治   199篇
政治理论   305篇
综合类   140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87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224篇
  2008年   224篇
  2007年   243篇
  2006年   246篇
  2005年   238篇
  2004年   181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n response to research demonstrating that irrelevant contextual information can bias forensic science analyses, authorities have increasingly urged laboratories to limit analysts' access to irrelevant and potentially biasing information (Dror and Cole (2010) [3];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 [18]; 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 [22]; UK Forensic Science Regulator (2015) [26]). However, a great challenge in implementing this reform is determining which information is task-relevant and which is task-irrelevant.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surveyed 183 forensic analysts to examine what they consider relevant versus irrelevant in their forensic analyses. Results revealed that analysts generally do not regard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suspect or victim as essential to their analytic tasks. However, there was significant variability among analysts within and between disciplines. Findings suggest that forensic science disciplines need to agree on what they regard as task-relevant before context management procedures can be properly implemented. The lack of consensus about what is relevant information not only leaves room for biasing information, but also reveals foundational gaps in what analysts consider crucial in forensic decision making.  相似文献   
2.
ABSTRACT

Many liberals have been immodest in postulating that their own progressive, secular liberalism is the only one that can be justified in public reason. In Liberalism’s Religion, I articulate a more modest theory of liberalism and religion. While I personally endorse progressive secular liberalism, I argue that it is only one of the reasonable conceptions of liberal justice. This liberal modesty has profound, hitherto unnoticed implications for (i) the role of religious arguments in the public sphere, (ii) the legitimacy of religious establishment, and (iii) the justifiability of religious exemptions. In this article, I defend these three claims by providing replies to my critics.  相似文献   
3.
构建乡镇政府公共品供给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是科学评估乡镇政府公共品供给能力的前提。本文首先界定乡镇政府公共品供给能力的内涵和构成,然后逐一讨论关于构建我国乡镇政府公共品供给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目标、指标体系、评估标准和权重等问题,最后构建一个评估乡镇政府公共品供给能力指标体系的总表。  相似文献   
4.
行政合同在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中的运用,标志着我国基层政府管理方式由单一行政管理手段向法律管理手段的重大转变。引起乡镇政府行为方式转变的深刻原因,一是以取消农业税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二是乡镇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发展体制的改革。由于乡镇文化环境及干部的认识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在运用行政合同中存在诸多问题,这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并加以完善,以推动这场重要变革。  相似文献   
5.
竞业禁止协议的准据法确定问题,直接决定着涉外民商事关系主体应承担的具体权利、义务和责任,尤其是由于此类协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雇员的择业自由,适用不当极有可能演变为雇主不正当竞争的工具,故此各国立法对其的有效性均采取审慎态度,并按照所奉行的公共政策对其进行法律调整。  相似文献   
6.
社会发展中重新犯罪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新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呈现出一定的变化。本文立足于我国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到 2 1世纪初期这一特殊的社会背景 ,从实证角度描述了重新犯罪的总体趋势和主要特点 ,并侧重从重新犯罪主体和相关的社会因素两方面入手 ,剖析了重新犯罪的原因 ,提出了相应的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刑事自诉案件中的公诉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诉救济是刑事自诉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关于这一内容的立法存在着一些缺陷 ,需要扩大自诉转为公诉的案件范围 ,规定自诉转为公诉的程序 ,同时加强对自诉程序的法律监督。  相似文献   
8.
宋代公无论从数量、名篇还是从作队伍来讲,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公的繁荣,与其崇抑武的国策和科举考试内容的改变、科举考试取士数量的增加密切相关;同时,与人士大夫的精神和整个社会思潮的嬗变也密切相关。北宋和南宋长期存在的竞争和派系斗争,使人以论事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对以化事、长于说理、重实轻虎的公风格的形成和对公的繁荣和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法官的经验与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民社会是以人神互相感应的方法来解决诉讼问题的,当今一些西方国家司法制度中仍然可以看到它的遗迹。大陆法系的司法最显著的特征是重演绎,重视法律的理论体系;而英美司法则完全是经验性的,强调遵循先例,而不注重体系。法官对法律的思辩是依赖于经验的,但是经验却不总是足以对思辩的疑惑提供裁决,所以真正的法官思辩是经验与理性的结合。法官对经验与理性的追求体现的是法律所固有的规则性及其内在的逻辑力量。理想的法官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他们的理性,那种清晰的、冷静的经验理性。  相似文献   
10.
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晓 《行政与法》2007,(8):60-6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解决政府职能与市场职能的分工问题。对不同社会事业及相关机构,也必须根据其职能和性质的差异以及市场经济的逻辑采取不同组织与管理方式。中国事业单位改革走调整、规范之路,需要准确界定其性质,把建设服务型政府和重建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公益事业改革的双重目标,充分地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