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38篇
中国共产党   14篇
中国政治   37篇
政治理论   53篇
综合类   15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构建乡镇政府公共品供给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是科学评估乡镇政府公共品供给能力的前提。本文首先界定乡镇政府公共品供给能力的内涵和构成,然后逐一讨论关于构建我国乡镇政府公共品供给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目标、指标体系、评估标准和权重等问题,最后构建一个评估乡镇政府公共品供给能力指标体系的总表。  相似文献   
2.
村级治理对于乡村政治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主要表现为 :村级治理推动了乡村政治制度化的进程 ,提升了乡村社会的政治民主化水平 ,维护了乡村社会的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的落实,对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文章选取边疆民族地区耿马自治县及M村中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文本内容为分析对象,运用R软件进行关键词提取、绘制聚类图谱,采用Nvivo软件进行编码、词频统计和词云制作。结果显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实施的主题包括:新农村建设、“三农”工作、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社会发展等热点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文章总结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实施模式的基本架构。最后,从协同治理理论的视角,提出以政策协同、项目协同、服务协同为分析框架,以乡村社会体制吸纳为着力点,实现生态共治的现代化乡村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翁鸣 《当代韩国》2013,(1):84-92
本文结合作者的出访考察,从多个层面介绍并分析了韩国农村行政管理与制度建设,包括行政管理体系、郡政府的主要职能、管理权的制衡和约束机制,由此展示了韩国农村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和建设的丰富成果,这是韩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其中有些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完善农地"三权分置"制度为契机,以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以"活业、活人、活村"为路径。土地制度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制度,三权分置是搞活乡村经济的制度设计,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民获取城市权利的障碍,土地"二元制度"是导致乡村失去发展权的根源,农村"宅基地制度"是制约农民发展权的瓶颈。乡村振兴制度建设的基本路径是: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规划安排,为乡村振兴用地提供制度支撑,为乡村振兴资金提供政府投入保障,为乡村振兴社会稳定提供安全秩序。  相似文献   
6.
家风是传统农业时代维系乡土社会的内生秩序,基于传统社会结构显示独特的伦理约束与治理优化功能.进入新时代,乡村社会生态、主客体等发生结构性变迁,乡村治理模式亟须适应性调整与革新,家风及家风建设也需现代化转型与重构.这种现实情境下,湖州南浔区通过"最美家风+"建设,链接并作用于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过程等乡村治理体系的基...  相似文献   
7.
ABSTRACT

This paper advances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agrarian change in rural China and elsewhere in developing Asia, which centres on translocal family reproduction. The framework highlights the crucial connections between rural families’ translocal strategies for meeting reproductive (especially care) needs, their changing aspirations for reprod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agrarian change, including de-peasantisation, de-agrarianisation and social differentiation. In developing this framework, the paper refers to a village case study in central China and draws on a critique of the ‘livelihoods perspective’ on agrarian change, approaches focusing on ‘global householding’, and the cultural reproduction of class and gender.  相似文献   
8.
李恩  李赫 《学理论》2009,(17):93-96
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终极目标和内在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为农民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精神支柱、主要途径、制度保障、卫生安全和可持续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和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必须充分发挥农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9.
张璇孟 《学理论》2011,(21):73-75
如何塑造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组织、新党员、新农民,以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合力?这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目前的工作重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浙江省湖州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湖州模式"。而湖州市五四村充分发展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带动和促进新一轮农村经济、政治发展的有效做法更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国权不下县"的状态被打破,国家权力开始向乡村社会下沉,中央政权通过建立区乡制度、重建保甲制度以及通过国家法和民间法的博弈攫取乡村社会的统治权,对乡村社会进行官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