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9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1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沁 《北方法学》2017,11(1):150-160
或有期间研究的一个必然逻辑起点就是论证或有期间真伪问题。从制度的本源上展开分析,或有期间与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具有本质上的差异,乃为独立存在的期间制度。然存在或有期间却并非当然具有存在之必要,还需要论证或有期间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或有期间应当是具有独特存在价值之制度,即能够通过限制处于比较优势地位的一方当事人获得或行使特定的权利,结束权利所处的不确定状态,从而妥当地均衡双方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或有期间制度的构建则应当遵循或有期间内在价值的指导,着眼于"严格性"的基本定位,同时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兼顾公平,以安排或有期间基本制度的具体内容。或有期间制度的基本规定应当与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并列规定于我国未来民法典期间制度一章节之中。  相似文献   
2.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不仅被阐释为政治学著作和历史学著作,而且是马克思把唯物史观的一般规律具体化到政治哲学领域中的典范之作,特别是其对当时法国政治事件中"活生生的时事"的内涵和外在表现深入细致地剖析,是实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与社会现实之政治事件相统一的哲学著作.对这两...  相似文献   
3.
关于刑法因果关系出现了不同的理论学说,各种学说的实质是一样的,但判断标准却是模糊的,并表现出了较强的主观性,但这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又是合理的。因此,我们有妊要对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共同性进行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4.
对刑法因果关系,学界存在争议,主要有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说两种观点。由于因果关系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是相互依存和不可分割的,因而把刑法因果关系分为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是值得商榷的。刑法因果关系的发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为了正确地认定某一具体的危害行为对其引起的危害结果应负的刑事责任,有必要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根据和条件予以区分。  相似文献   
5.
必然、偶然与或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必然的概念是人们从事物或现象之间联系的确定不移和不可避免中概括出来 ;偶然的概念是从与必然的相对立中提出来的。从或然的角度看 ,在本质上 ,必然是或然的一极 ,偶然是或然的另一极 ,二者统一于或然。  相似文献   
6.
与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和理性选择等学派有关制度变迁的解释不同,以奥菲、约翰逊等人为代表的部分新制度主义者在详细阐述后共产主义国家特殊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变迁的路径偶然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苏东剧变后产生的后共产主义国家,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完全是偶然的。这种偶然性表现在这些国家新掌权者偶然的政策选择上,偶然的政策选择在制度遗产、国家能力和政策顺序等因素的干预作用下,制度变迁以消极型制度设计或积极型制度设计的方式发生。路径偶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后共产主义国家制度变迁的方式,也反映了制度变迁研究方法的创新,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Torpman  Jan 《Law and Critique》2003,14(1):71-92
Modern society is characterized bycomplexity and change. Weber's theory of thesephenomena explained them with changes in basicreligious concepts. Conceptual changes areagain under investigation here, but the theoryis somewhat different. In this paper, it isassumed that law is a system that follows theAshby's systems theoretical law of requisitevariety. Society can respond to growth ofcomplexity in its environment by eitheradaptation or selective indifference. Theexample of the evolution of legal persons inGerman law is used here to show how law hasdeveloped contingent concepts as a cognitivebuffer between itself and the demandingenvironment of modern society. The legal systemcan balance adaptation and selectiveindifference by constructing and observing itsbasic concepts as contingent. The constructionof autonomy is shown to be a continuous processwhere law establishes an increased level ofautonomy.  相似文献   
8.
苏轼在强调遵守法律、尊重法律权威的同时,在司法实践中也采取了"法外权变"的特殊手段。这种看似突破法律的行为,恰恰是苏轼对法律的社会治理效果深入思考的体现,反应了苏轼对法律的深入认识。苏轼的权变思想源于其务实致用与以民为本的思想。他希望通过"法外权变"真正解决社会问题,而非不分缓急墨守成规。对于事关民生要害的案件即便突破法律规定也要尽快解决,避免更严重的后果。苏轼的这种权变思想,对当代的法治建设有着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Whilst existing civil society studies generally fail to systematically examine the way that contextual factors shape women’s representation in the civil sphere, political science has predominantly focused on legislative settings. This article responds to the resultant knowledge-gap by examining the hitherto underexplored role of civil society as a political space integral to the substantive representation of women (SRW)—or, the process by which women’s concerns are advanced in policy and politics. The article uses grounded theory in order propose a systematic analytical model showing how the SRW is a contingent process whereby the motives of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are translated into action repertoires shaped by three (non-discrete) spheres: political, socioeconomic, and organizational. Its wider contribution to civil society scholarship is in highlighting how civil society is a complex, heterogeneous political space wherein SRW claims-making requires cognizance of the co-presence of contingent factors that offer immanent explanatory power.  相似文献   
10.
韩振文 《青年论坛》2014,(2):107-110
司法假定是法官在裁判过程中作出初步判断的基本思维方式,本质上为法官职业判断能力的体现.以司法假定问题为导向来聚合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相关理论,各理论所采取的见解与态度给司法假定的理论基础研究带来有益启示.通过法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历史社会学等多学科沟通意义上的描述及评价,就可很好地把握透视司法假定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