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17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8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启营 《前沿》2007,25(4):204-206
作为一种认识论,儒家的中庸之道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在于“持中”,不走极端。其实质内核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平衡、稳定、和谐的状态。中庸之道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在调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理解和把握中庸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功能,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冯刘飞 《工会博览》2011,(5):362-362
一直以来都有种说法,中国哲学多无系统,并没有西方哲学中有明显的联系和传承.中国哲学实质上的系统是具备的,这也是中国哲学的精神体现.本文对先秦道家、墨家、儒家思想主要特点进行介绍,并力图阐发三者之间联系以及它们如何体现,反映中国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3.
和谐教育的提出感召于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包罗教育的各个领域.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儒家传统的"中庸之道"注重调和折中,强调待人接物避免两个极端,在矛盾中求平衡。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福罗斯特的《修墙》中,叙述者"我"在"必须修墙"与"无须修墙"的矛盾中找到了统一之处,即邻里和睦;同时"我"通过行动与内心的结合找到了矛盾的平衡点。从中国读者特殊的理解角度来看,这种统一与平衡体现了"中庸之道"的思想。因此,在领略此诗的艺术魅力之余,还可看出一个美国人待人接物与人际交往中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5.
崔永东 《传承》2011,(13):83
司法平衡问题是中西古代思想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他们在此方面多有论述。司法平衡的理念在中西司法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司法平衡的理念又与中西哲学传统中的"中庸之道"有密切关系。中国古代的儒家与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都讲"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一种寻求平衡的方法,它可以适用于各领域。在司法层面上,它既是一种平衡不同利益的方法,也是一种平衡不同审判依据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刘鑫淼 《学理论》2013,(17):36-37
"中庸之道"并不是以往一味的"折中主义",通过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分析赋予其科学诠释,具有矛盾观和系统论,以及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在科学问题的方法论层面上具有借鉴意义。"中庸之道"倡导"正——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有助于兼顾"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寻求一种解决科学问题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7.
中庸之道与中国政党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中庸之道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我国的政党制度在运行机制上具有中庸之道的某些特征,体现出我国政党制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正是使我国政党制度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早系统论述分配正义的思想家之一。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是一种相对平等,分配正义的实现基于比例平等标准,而中庸之道是实现分配正义的途径。中道依托中产阶层的力量,通过优良政体的构建促进分配正义的实现,通过法律之治的推崇保障分配正义的实现。亚里士多德分配正义思想中蕴含的平等观念、中道思想和法治理念为当代中国的分配制度怎样兼顾公平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我国有些同胞是习惯于讲大大不差、中庸之道、模糊数学的,把一些本不搭界的事硬是掺和在一起,比如对天灾人祸的表述就是典型一例。  相似文献   
10.
一个现象的揭示近期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深入基层实地采访调研过程中,经常听到一些干部讲,目前官场存在一种低调之风,突出表现是很多干部信奉中庸之道和稀泥,不左不右随大流,攻坚克难往后拖,棘手问题不敢碰。在目前的换届期间表现更甚,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