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芳 《世纪行》2013,(7):34-35,48
山与山不能相遇,人与人却可相逢。说到"文革",就离不开文化人;说到文化人,就绕不过"五七"干校;说到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人们就会想到向阳湖文化;提到向阳湖文化研究,我们自然就想到了李城外。耕耘与收获李城外,向阳湖文化资源抢救性开发的发起人。自1994年起,他就开始了对向阳湖文化名人的采访与宣传工作。开始时,虽仅他一人孤军奋战,  相似文献   
2.
余纪 《协商论坛》2016,(6):54-55
5月25日凌晨1时,杨绛先生以105岁的高龄在北京病逝,引发人们无尽感慨.1969年11月,在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工作的钱锺书、杨绛、俞平伯、顾准、骆耕漠、吴敬琏等100多位文化名人,被下放到河南息县“五七干校”劳动,与河南结下了不解之缘,钱锺书的《管锥编》、杨绛的《干校六记》就是在这孕育而成的.  相似文献   
3.
那天,CCTV新闻频道的<小崔说事>栏目采访的嘉宾是我国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 周有光先生一辈子经历了许多坎坷的事,然而,他把这一切的不幸都看成是幸运.八年抗战的时候,一次,他在重庆,一颗炸弹在他旁边炸开,"一股风"把他掀到了阴沟里.  相似文献   
4.
宋养琰 《求贤》2012,(4):54-58
40多年的时光疾驰划过,“五七干校”那段不平常的生活仍记忆犹新。对我们来说,虽然“五七干校”的那段岁月,只是跌宕人生的一个片段,但它折射出中华民族和中国大地那时正在痛苦中煎熬。  相似文献   
5.
舒云 《同舟共进》2014,(6):55-59
我采访陆军指挥学院政委宋双来中将(曾任63军副政治委员)时,听他讲述了63军的大事之一余洪信案。之所以对这个震惊全国的大案感兴趣,是因为1972年我正在山西高显总政五七干校,看见过余洪信的通缉令,颇有草木皆兵之感。后来听说逃犯已在榆次郊外麦地自杀,大家才松了口气。  相似文献   
6.
文学博物馆是记录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场所,将人类文明加以传承和保护是文学博物馆的责任和义务。伟大的文学作品是切割时代的断面,文学博物馆则将这些伟大的文学作品寄藏于此,为后来人留下品评和思考的空间。作为我国文学博物馆中的后起之秀,"城外中国‘五七’干校资料收藏馆"关注"五七"干校这一历史事件,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其展开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对"城外中国‘五七’干校资料收藏馆"的现状分析入手,着重探讨其历史及现实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吴泰昌 《传承》2010,(34):40-42
<正>向阳湖初见冰心1969年4月12日,中国作协和中国文联共同组成的先遣组29人,开赴咸宁县的向阳湖五七干校,下放人员中包括谢冰心、臧克家、张天翼、陈白尘、张光年、严文井、李季、郭小川、侯金镜、冯牧、葛洛、黄秋耘等知名作家。冰心比大队人马去得略晚些,因治牙病请了假,于1970年元旦后赶去的。  相似文献   
8.
1969年11月,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工作的钱钟书、杨绛、俞平伯、顾准、骆耕漠、吴敬琏等100多位文化名人和经济专家,被下放到河南息县东岳公社"五七干校"。他们在劳动的同时,也进行着各种思考和创作。钱钟书和夫人杨绛被誉为文坛的"双子星座",钱钟书的传世之作《管锥编》和杨绛的散文集《干校六记》就是在这里孕育而成的。鸿儒俞平伯在这里创作的近百首诗词,描写了当地的田园风光和风土人情;著名经济学家、思想家顾准不但在此写下了《息县日  相似文献   
9.
郭红敏 《侨园》2013,(10):72-73
<正>1969年11月,钱钟书、杨绛、俞平伯、顾准、骆耕漠、吴敬琏等100多位文化名人和经济专家,被下放到河南息县东岳公社"五七干校"。他们在劳动的同时,也进行着各种思考和创作。如今,"五七干校"作为历史遗存,已经离人们渐行渐远,但是这些名人在息县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0.
龙志毅 《当代贵州》2010,(16):54-54
<正>我在"干校"的时间并不长,连同所谓"干校学习班"在内总共不过两年,但却留下了许多至今难忘的记忆。1968年的深秋,正当机关的"斗批改"进行得如火如荼、社会上的武斗打得难舍难分之际,中央一级的报纸、广播突然以显著的位置刊播了黑龙江柳河"五七干校"成立的消息。这是一个信号,对我们这些"斗批改"班子中的干部来说,是一个不祥的信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