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当·斯密的经济人思想有着深刻的社会基础及其合理性,但追随者们的庸俗化发展偏离了这一思想的本意,产生了诸如古典经济人、新古典经济人和泛经济人等变形.庸俗化的经济人思想是对亚当·斯密经济人思想本真涵义的歪曲,只有回到亚当·斯密,方能领略经济人思想的真正精神.  相似文献   
2.
燕霞 《法制与社会》2011,(13):185-18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利润不断增长,如何树立正确的企业观和道德观,这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无疑为企业观的导向,本论文试着从这一著作中,在现今社会体制下,了解企业的道德诉求与道德准则,从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戴昇 《桂海论丛》2018,(4):106-110
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是实现其和谐社会的重要门径。为了诠释其同情理论,亚当·斯密引入了"旁观者"与"当事人"作讨论的对象。旁观者与当事人作为斯密研究社会行为的抽象个体,在诠释其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落实到旁观者与当事人的身上,即旁观者必须尽可能将自己置身于当事人所处的情境之上,并努力体谅当事人的情感;当事人亦会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进行反省式的同情,并且努力把自己的情绪调节至旁观者所能赞同的程度;在旁观者努力体察谅解当事人的情感,和当事人尽力把自己的情绪调节至旁观者所能接受并且赞同的程度这样两个基础上。斯密进而确立了两种不同的美德,即和蔼可亲与令人尊敬的美德;作为社会"旁观者"的人,具有一种"公共知识分子式"的同情,对社会进行"俯视式"的审视;而人才和鉴赏能力的评判亦是与同情能力相协调。  相似文献   
4.
亚当·斯密》是一部对于外国著名思想家的介绍以及一部适合大众阅读的翻译丛书。主要探讨关于亚当·斯密经济学和伦理学的主要特点,通过阅读《亚当·斯密》这本传记,对于亚当·斯密两部著作进行解读,做出关于这本传记的书评。  相似文献   
5.
6.
7.
亚当·斯密认为"正义"具有强制性,一般通过法律、规则等来维护"正义",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给别人造成伤害,应受到惩罚。"正义"是法律的基本标准,然"‘正义’的规则虽然是人为的,但不是任意的",而"仁慈"具有自愿性。亚当·斯密的"正义和仁慈"观告诉我们:"正义"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并且"正义"是遏制"恶"的手段。"仁慈"能激发人与人之间的"爱",从而可以说"仁慈"会把社会导向"善"。在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当今时代,也存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人"的"利己性"与"道德人"的"利他性"之间的矛盾,重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分析亚当·斯密的"正义和慈善"观,将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亚当·斯密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寻求个人追求利润与社会福利、"利我"与"利他"、"个人幸福"与"整体幸福"的和谐。他提出"利我"与"个人幸福"客观上可以促进"利他"与"整体幸福"。在"个人幸福"与"整体幸福"的优先性问题上认为,在保证市场自由发展的前提下"整体幸福"优先于"个人幸福"。他反对普遍的社会救济,但支持必不可少的政府干预,在具体的福利措施上提出政府要建立最低工资标准、发展社会教育。他的社会福利思想充分体现了工业化初期英国社会发展的特征与要求,为当时英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来的社会福利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9.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利己、自爱"、"同情、公正"、"仁慈、良心"、"正义、规则"等理念对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国劳动关系的和谐构建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道德情操论》第六版中新增加了专门讨论"政治家和法官该有什么样的品质"的一卷内容,斯密由不遗余力鼓吹"看不见的手"、宣称自由放任主义,转向自由市场怀疑论者,并求助于政治精英摆脱自由市场道德困境,足见斯密基于"道德情操论"而使其"经济人"、"道德人"、"制度人"的假设逐步统一。  相似文献   
10.
公平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也是亚当·斯密道德哲学的重要议题。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探讨了"克己利他"问题,即具有利己本性的个人为何会控制其自私利己的冲动,完成利他的实践。同时,《道德情操论》中也试图解答"克己利他"行为对于社会道德的构建到底具有怎样的影响,从而为公平问题的评判提供了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