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6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15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早期英格兰国王司法管辖权的扩张是我们进一步了解早期英格兰国王法院体系建立、法律职业阶层兴起乃至普通法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将早期英格兰国王司法管辖权的扩张首先放进中世纪封建主义的框架进行分析,得出其"分散性"、"多元性"的根源所在。进而通过对英格兰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诺曼王朝时期和亨利二世时期的历史描述,具体指明国王司法管辖权扩张的理论基础、具体措施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欧·亨利短篇小说《爱的奉献》及《供应家具的房间》的解读,对比研究了两篇小说的不同形式、风格、及特点。在第一篇中对其以人物的谎言来记叙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征及情感,让读者体会到了主人公善意的谎言是一种爱的奉献的真实目的。在第二篇里小说家采用对物体细腻的描述,通过嗅到屋子里发霉的气味又反衬感受到的一阵浓烈、甜蜜的、男主人公情人所偏爱的木犀草香味。此外,欧·亨利在这两篇短篇小说里灵活地运用谐音、双关、比喻、及拟人等修辞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谎言善意真爱永无悔"可以用来概括第一篇小说的中心思想;而以"闻香识梦殉情不归路"勾勒出第二篇的主题。从谎言  相似文献   
3.
侍晓莎 《学理论》2009,(18):157-159
15世纪是整个世界发生巨大变化的重要世纪,其成就主要体现在远洋航海和地理探险方面。葡萄牙王子亨利在航海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不仅为葡萄牙建立海上殖民帝国奠定了初步基础,而且也为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开端提供了宝贵的海洋观念。亨利王子的航海壮举既使葡萄牙人的海洋意识领世界之先,也为其他国家的海洋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5.
王凤山 《中国律师》2014,(12):80-82
世界上最早确立巡回审判制度的国家是英国。早在1164年英王亨利二世颁布《克拉伦登法》,规定了王室法院的巡回法官审理地方土地纠纷案件,这是英国国家对司法制度的重大改革。经过多年的探索,亨利二世于1176年颁布了《北安普顿法令》,将英国国内的巡回区调整为六个,并分别设立了六个巡回法庭,每个法庭由3名法官组成,分别巡回审案,这些法庭也被人们称之为"巡回法庭"。后到了1194年查理二世发布《巡回法庭章程》,不仅将巡回法庭制度规定得更加详细、全面。  相似文献   
6.
正"巡回"是一个舶来法律词汇,但在我国法院的一些规范性文件中也比较常见,如基层人民法院大力推广的巡回审判或巡回法庭。近年来,有学者呼吁,为强化中央司法权威,统一法律适用,上级法院也有必要设立巡回法庭。那么,"巡回"到底是什么含义,又有何历史渊源呢?这得从其起源说起。最早的巡回法院,是英国为加强中央权威,宣示国王权力而设立的。在12世纪的英国,司法权被封建领主控制的法院分割,司法不公现象屡见不鲜,人民怨声载道,国王亨利二世试图通过法律改革改变这一局面,遂借鉴法兰克国王为加强王权、监督地方而设立的特派专员调查制度,把全国分为6个司法区,成立了6个由3名法官组成的小组,要求他们每年分赴各司法区进行审判,这也是"巡回"一词的由来。  相似文献   
7.
被阻止的婚礼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名著《简爱》,完全抛弃了灰姑娘式的王子爱上贫女的俗套,讲了一个力争平等、打破等级界限的爱情故事。贫穷家庭女教师简爱,爱上了东家罗切斯特,但当得知罗切斯特的妻子尚在人世,她又毅然离去。到罗切斯特妻子  相似文献   
8.
亨利二世司法改革新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亨利二世司法改革是英国法制史上一次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历史变革.这次改革不但引领英国走上了一条独特的普通法之路,更重要的还在于开启了英国现代法治的历史之门.由于亨利二世的改革动因主要来自现实政治的需要,并非出于先见之明和精心设计,致使这次改革带有明显的实用性、权宜性,就此而言,亨利二世是英国现代法治的"不自觉"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9.
亨利希·海涅成了马克思家的常客。1843年底整个冬季的晚上,他都是在马克思家的壁炉旁度过的。巴黎圣日尔曼区郊外的那条高低不平的街道.被栗树柔密的枝条轻抚的窗户。叠起一堆堆文稿的写字桌,简朴的家具,井井有条的陈设,还有一进门就能见到的熊熊炉火……这一切是多么熟悉,又是多么温暖亲切啊。  相似文献   
10.
沙平 《世纪风采》2006,(4):30-31
威廉·亨利·端纳,澳大利亚人,早年在香港做特派记者,后进入中国内地采访,曾因最先披露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密约而轰动一时,并由此成名。此后他投身政界,先后给孙中山、张作霖、张学良、蒋介石等实权人物充当私人顾问。他虽然不会讲汉语,但这不妨碍他掌握别人难以掌握的内幕。端纳做蒋介石的私人顾问近十年,颇得蒋器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