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40篇
中国共产党   52篇
中国政治   84篇
政治理论   22篇
综合类   5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崔冰 《今日中国论坛》2006,(10):126-127
马明钧自幼学书,二十余载临池不辍。他学习书法从楷书入手,对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褚遂良均有所涉猎,并在学习楷书的同时,旁及行草篆隶。近十年来,行草书在他的学习和创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明钧学习行书是从王羲之《圣教序》入手,于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我们今天从他的作品中仍  相似文献   
2.
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公权与私权的协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主要问题是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否应当仅限于物质损失而不包括精神损害赔偿 ;如何处理刑事诉讼与附带民事诉讼之间以及追缴、责令退赔与 (附带 )民事诉讼之间的关系问题。本文主张 ,应当协调处理国家公权力与公民私权利以及被害人与被告人的关系。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与被告人的地位应当大致均衡 ,附带民事诉讼既应方便公权力的行使 ,也应保障私权的实现 ,从而确保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一体化地合理解决民事赔偿与刑事制裁 ,并服务于预防与控制犯罪的刑事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3.
知识产权的权利属性是知识产权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因传统的视知识产权为私权的观点在面对知识产权相较于其他私权的特殊性及其领域内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时常常遭遇无法解释的困境,所以,有些学者提出了"知识产权公权化"理论,即在承认知识产权私权本质属性的前提下,指出知识产权是公权化的私权,试图以此来寻到新的"突破口".但事实上,该理论因其立论依据本身就存在疑问,是经不起推敲的,它是在社会思潮运动影响下对知识产权权利客体特殊性的一种误读.知识产权作为私权的根本属性不应该因为知识产权所呈现出的某些独特性而被改变,在当前承认并且强调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监察》2010,(15):50-55
职务犯罪是腐败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为增强国家公务人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本刊会同北京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北京市监狱,对北京市监狱职务犯罪分监区在押的罪犯开展分类调查。我们除对职务犯罪几个主要类型的特征、手法、趋势等进行梳理分析外,还请相关学者、专家结合案例,对不同类型的职务犯罪从心理、法制等预防角度给予剖析、点评。希望本文能对预防职务犯罪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所以必须外律;“法网恢恢,疏而有漏”,因此必须内律。这就需要外部监督对握有公权的人进行制约,又需要精神境界让握有公权的人内在自律。文章从人本分析的角度思索拒腐防变、提高执政水平的人性因素;从循序递进观的角度思考公权人员提高执政水平的人格境界层次,进而思考公权的制约即反腐倡廉的双管齐下:既探讨权力制约,强调依法执政,同时又认识公权人员道德境界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王京 《中国公证》2006,(7):24-26
公证制度在世界各国广泛存在,其存在和发展的法理基础最早来自于诉讼中的证据理论,此后,在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公证制度本身的发展中公证又拓展了更多的法律领域。公证权作为一种公权,被私法予以规范,体现了公法对私法的介入。  相似文献   
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中央与地方分权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从几方面问题阐述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建立起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成为我国现在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文将考查过去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的经验得失,探讨完善中央与地方的合理分权体制,提出自己的一些制度性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冯健 《法制与社会》2013,(24):160-161
公证制度对于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国家法规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维护法治秩序、帮助民事纠纷调解、巩固法治社会的重要司法手段。公证的涵义是指公证机构根据法人、自然人以及其他组织的申请,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对有法律意义的事实、民事法律行为、文书的真实合法性进行证明的活动。公证的证明活动与法院的诉讼活动有所不同,公证的证明活动主要是为了帮助解决民事纠纷。它不能直接为当事人解决纠纷,只是提供帮助的作用。而法院诉讼活动则是为当事人的争议直接做出裁决。  相似文献   
9.
特定公权异化是在特定阶级国家中,特定公权利和特定公权力的相互异化。它具有内生性根由,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存在动态表现,主要体现为生产力水平的先决作用和生产关系的直接决定作用。特定公权异化的内在结构共分为合法异化、异化风险、隐性异化、异化入罪四个层次。从哲学范畴分析特定公权异化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微环境外在性诱导、公共职能主体意识缺失、群众联系秩序链断裂,这是对特定公权异化的现实性语义诠释。  相似文献   
10.
缤纷语丝     
《江淮法治》2013,(11):6-6
"防止部门利益法律化倾向。"——在青海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惠宁强调,要严把立法项目"入关口",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充分发挥立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更好协调利益关系,做到严谨周密、可靠管用,切实提高立法的科学化水平。"改作风当抓‘关键少数’。"——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日前在接受媒体记者专访时说,有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