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5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惠之 《检察风云》2012,(11):48-49
2012年4月9日上午,三名杭州刑警押解一名案犯从安徽合肥回到浙江萧山,这是他们第43次押解这名“神偷”外出指认作案现场了,至此,一起涉及全国15个省市,案值300余万元的黄金盗窃大案终于告一段落。浙江萧山警方押啁解一名“黄金大盗”,在全国各地指认作案现场43处,堪称全国第一,  相似文献   
2.
韩旭 《证据科学》2012,20(2):165-176
辨认笔录作为新型的证据种类为新《刑事诉讼法》所确认,在辨认程序缺乏立法规制的情况下,如何对其可靠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判断成为实践中的难题。"两院三部"联合制定的《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初步确立了辨认结果的审查判断规则,为法庭审查和采信辨认证据提供了一定的根据。但是,在辨认录像制度、见证人在场制度以及警察出庭作证制度尚未有效确立的情况下,对具有"传闻证据"性质的辨认笔录采用书面审查的方法仍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不但难以发现辨认过程中存在的程序瑕疵和程序违法问题,而且无法完成对辨认结果可靠性的实质审查任务。本文针对我国侦查实践中常用的列队辨认和照片辨认程序,提出了具体的审查内容和方法,对"暗示性辨认"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判断规则。对于辨认结果证据能力的认定,可以借鉴美国的"总体情况规则",采用"可靠性"判断标准,对于违反辨认规则获得的辨认结果,并不当然否定其证据能力,当该结果获得了"真实性的情况保障"时,可以作为定案根据。  相似文献   
3.
在沈阳市的各条主要街路上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从早到晚驾驶摩托车,着装整洁,列队行驶,看到街路两旁有违规悬挂的条幅他们要管理,看到有影响市容的小招贴他们会马上调查、清理,  相似文献   
4.
现场指认虽然作为一种广泛适用于刑事侦查领域内的侦查措施,却因其在法律上的缺位,与新刑诉法中的“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原则产生冲突.对现场指认在立法上予以确立,在制度上予以规范,可以在不违背“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原则和精神下让犯罪嫌疑人进行现场指认,以达到保障人权和侦查破案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5.
证据的合法性是指证据及其取得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现场指认拍照就是指按照犯罪嫌疑人所指认的地点范围 ,利用照相或者录像手段进行记录的技术活动。由于现场指认拍照具有人为性、表演性和主观性的特点 ,现场指认拍照所形成的证据的合法性是令人质疑的 ,现场指认拍照容易造成各种危害。目前 ,大量使用现场指认拍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6.
2013年12月6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陈安众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时隔两天之后,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证实,陈安众涉嫌严重违纪,中央已决定免去其领导职务。  相似文献   
7.
孙荣 《实事求是》2001,1(4):20-23
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实践哲学”作为一种哲学流派日益在国内外盛行。实践哲学围绕“实践”问题来重新诠释马克思哲学的实质 ,企图打破一直以来的对马克思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单一的“政治化”的理解模式。这一尝试也曾使得过去被人们忽视或轻视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重要问题重新提出来 ,引起人们的关注 ,激发人们研究热情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活动推向新的阶段。但是 ,我们应当注意到 ,实践哲学流派内部的“超越论”却存在着对马克思哲学实质的歪曲理解。本文借评析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葛兰西“超越论”和当…  相似文献   
8.
列队辨认是辨认的一种重要形式,是英美法中一项有特色的法律制度,其中规定了在列队辨认时可以要求律师在场,犯罪嫌疑人自主决定在队列中的位序,对列队辨认的过程可以提出异议,以及辨认结果及时告知等,这些规则对我国辨认制度的完善有着重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杰 《党的建设》2014,(3):57-57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日前发布报告,首次指认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并视其为普遍和主要的环境致癌物。  相似文献   
10.
女性在就业或职业生涯中遭遇性骚扰或性侵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许多女性为了保住自己现有工作,或者为了得到一份新工作,会不得已委曲求全。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到底应不应该大胆地站出来,去指认那些侵犯者呢,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躲则躲,或者是怕丢人而当做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