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独立的个人在群体中往往会丧失其独立性,受群体精神所支配,成为乌合之众。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从群体心理的角度阐述了群体无意识的成因及产生的结果等,颠覆了传统的价值观念,为我们理解、认识群体心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路径,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如何在群体中保持个人的独立性,在理性与本能之间找到平衡点、并进行归责仍旧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2.
石勇 《南风窗》2013,(10):51-53
要超越于坚固的既得利益结构,改革者已不可能仅仅从具有保守性、自利性的官僚机构那儿得到支持,而是要"转型"成为具有超越性的政治家,打通政治社会理想和群体心理之间的神秘通道。无论是法国人勒庞,奥地利人弗洛伊德,还是美国人霍弗,这些政治心理学的先知都揭秘过这一点:假如一个社会要实现某种宏图大业,那么,唤起和利用"某种广为弥漫的热情或激情"是不可少的。法国大革命,美国革命,中国革命,甚至查韦斯曾经在委内瑞拉所做的一切,皆是如此。保守、维护"既得利益"的政治结构,本能地害怕点燃普罗大众身上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开始凸显。群体性事件大量暴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暴发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以往的研究主要注重前者而忽视后者,本文试图阐释群体性事件暴发的社会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集体行动的逻辑:勒庞与奥尔森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怀强 《唯实》2010,(3):33-37
勒庞对集体行动的心理分析与奥尔森的经济学分析模式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理论比较发现,对集体的本质、集体行动的动力和集体行动的内在机制的不同理论假设形成了勒庞与奥尔森截然不同的集体行动理论图景。勒庞与奥尔森的理论差异源于各自不同的方法论立场。确立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视角是整合集体行动问题研究不同路径的前提,同时,勒庞与奥尔森各自对集体行动内在机制的洞见对治理我国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等集体行动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5.
姚立 《党建文汇》2002,(12):14-14
74岁的勒庞此次在大选中爆冷,使人们再次拾起有关“勒庞现象”的讨论。所谓“勒庞现象”,其实早自20世纪70年代,就伴随极右翼势力的发展,在法国的政治土壤中滋生蔓延,日渐向主流政治进军。  相似文献   
6.
西欧极右翼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的极右思潮迅速发展,不少极右翼政党上台执政,从而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和欧洲社会局势的稳定构成新的挑战。 一、西欧极右思潮的核心内容及其 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法国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国民阵线集中体现了崛起中的欧洲右翼民粹主义的典型特征。它鼓吹新种族主义,反对和仇恨外来移民;主张封闭的民族主义,反对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宣扬民粹主义,否定现存政治体制,试图用竞选和议会斗争的合法手段颠覆现存制度,与企图用非法手段复辟专制制度的新法西斯主义相呼应。法国国民阵线的选举政治表现说明,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右翼民粹主义在欧洲及世界其他地区的频繁动作,应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而作为主流政党,只有及时适应社会和政治生态的变化,不断提出合乎民意的政治议程,励志改革,才能掌握选举政治的主动权,维护自由民主价值观和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于平 《唯实》2014,(11)
正群众的"文化"需求看上去是闲暇消遣的"找乐",但真正的"开心"不是个体的放纵而是群体的认同。文化惠民项目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引导"群体心理",而体现"群体心理"的"公共文化",值得我们格外关注的或许不是它的"文化"含量而是它的"公共"体量,特别是社会大众那类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文化"或"准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9.
今天的大众媒介说服实践依然表现出与勒庞群体说服策略的同构性,并且,作为大众文化生产和传播者的大众媒介,在其说服实践中,还利用了群体心理,加剧了群体个性化的态势。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