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7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娟  唐艳秋 《工会论坛》2008,14(5):93-94
双性化人格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双性化人格模式的女大学生具有自信心和安全感较高、高自尊、自我评价积极、情绪积极健康等特点,但双性化人格还必须和其它一些因素协同作用才能使女大学生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好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社会的发展对女性的性别角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形成双性化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会拥有更良好的心理品质,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强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因此,在女性教育中应培养其双性化人格的心理模式。研究认为:双性化人格是对传统的社会人文理念的冲击。先天的遗传定向是女性双性化人格产生的生物学基础,社会因素为导致双性化人格趋势增强的主要原因。教育者有的放失地提出双性化人格教育对策,对提高女性的心理素养,开发女性的发展潜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男孩危机: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中国男孩"陷入全面危机"、需要被"拯救"的专家观点和传媒误导,本文对"高考状元女生多是‘男孩学业危机'的主要标志"、"应试教育是‘男孩危机'最凶猛的杀手"、"‘父亲榜样缺失'导致‘男孩阳衰'"以及"‘因性施教'、‘限招女性'是‘拯救男孩'的妙方"等观点提出质疑,并以相关的研究结果和统计资料论证了"男孩危机"并非是一个振聋发聩的警言,而是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  相似文献   
4.
黄碧蓉 《学理论》2010,(23):111-112
随着社会发展,各个行业都向女性敞开大门,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领导行列。但由于传统观念对性别角色的区别对待,形成对女性领导发展的阻碍,因此,拟从该角度出发探讨性别差异对女性领导人格发展的影响,提出发掘女性领导潜在双性化人格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与情绪状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双性化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而抑郁、焦虑是大学生中常见的两种负性情绪 ,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消极影响。本研究采用贝姆性度量表 (BSRI)、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 (SDS)和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 (SAS) ,旨在通过对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与抑郁焦虑水平的问卷调查 ,探讨大学生良好情绪状态的理想性别角色模式 ,以便深入了解双性化对健康情绪状态的意义 ,为大学生消除负性情绪的干扰 ,从容处理各种生活事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了解目前我国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现状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女大学生的成才及发展提供心理依据。从6所不同类型大学抽取1141名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 I)、龚耀先等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EPQ)以及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S—I)对其进行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①目前我国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约占14%,不同地区的生源性别角色类型差异较大,而且具有双性化特质的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总体趋向于稳定的、外倾性;②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在安全感方面明显优于女性化和中性化人格的个体,代表着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24)
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持有一定的刻板印象。通常会认为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方面女生要好于男生,在教学管理上更倾向于信赖女生,而在教学期待上对男生抱有较大的期望,并对男生持有较高的教学评价。因此,学校教育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因性施教与双性化教育相结合,营造性别平等的校园文化,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中性化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性别边界模糊、性别中性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青年文化现象.超女李宇春夺冠后,中性风在国内成为人们开始探讨的一个话题,并逐渐成为一个时尚的概念,此潮流尤其在青少年中愈演愈烈.检索发现,大众往往把双性化和中性化两概念混淆,本文是在区分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对中性化风潮的剖析、解读.  相似文献   
9.
论双性化理论对我国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传统的性别角色教育中,关于男女性别角色的定型观念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发展。作为一种最佳的心理建康模式,目前美国流行的双性化教育可以给予我国性别教育很多的启示。根据有关研究,我国双性化人格的大学生远远少于美国,而双性化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因此要加强双性化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双性化人格模式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双性化人格模式的女大学生具有自信心和安全感较高、高自尊、自我评价积极、情绪积极健康等特点。“80后”女大学生更多呈现出双性化人格模式的趋向。双性化人格须和其他一些因素协同作用才能使女大学生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好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