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方坚铭 《求索》2008,(3):176-178
影响晚唐诗人的咏史诗创作主要有两大要素:一是政治命运影响到其心态进而影响到咏史诗创作,二是具体的空间文化场域对其创作起了情境规定的作用,不同的空间文化场域将有不同的创作题材和主题。而政治命运对咏史诗创作的影响也往往通过具体的空间文化场域表现出来。本文以李商隐为个案,重点考察了空间文化场域的转换对其咏史诗创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禹锡和杜牧都是唐代写作咏史诗的高手,但是两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刘禹锡的咏史诗重在表现主观情感,杜牧的咏史诗不重言情而皆在资政;刘禹锡写作咏史诗善用典实而透脱不滞,杜牧写作咏史诗则很少用典,即使用也都是熟典;刘禹锡的咏史诗常含有朴素唯物主义哲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杜牧的咏史诗则常带有兴衰不是人力可以抗拒的哲理意味;刘禹锡写咏史诗兼用古体、绝句和律诗,杜牧写咏史诗则大量采用七律和七绝的形式.  相似文献   
3.
张东辉 《学习月刊》2013,(13):14-15
没有哪一名领导干部不想成就一番事业,留下一世功名。而如何立业成业却是一门学问。唐代诗人周昙《咏史诗》写得好:"禽虽一目罗中得,岂可空张一目罗?"光凭自己一个人能干,能做的事情毕竟是有限的,即使是卓越超群的人,也无法胜任所有的事情。"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并不一定什么都懂,什么都会,要想人生出彩、事业辉煌,最重要的是善用"众工",善驭人才,把每一个人都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充分调动每个人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完成超出一己之力的事情,乘人才之  相似文献   
4.
记得“四人帮”粉碎后不久,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持选编的《唐诗选》。它囊括了自初唐至晚唐的130多家、600多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出乎意外的是,晚唐诗人章碣广为流传的咏史诗《焚书坑》竞付阙如,  相似文献   
5.
袁方 《理论导刊》2006,(10):125-127
唐代是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唐人在咏史诗艺术构思方面用功颇深,其突出之点主要体现在以口永独特的视角、诗意的眼光再现历史,注重提炼史实,通过对诗歌形象的强化传达诗情等。唐人在咏史诗艺术构思方面的这些创造,突破了长期以来咏史诗创作由史向诗过渡的问题,繁荣了我国诗歌艺术的宝库。  相似文献   
6.
咏史诗的创作中,传统的咏史方法是对史实的追叙与评述。中晚唐咏史诗突破先唐及初盛唐时期“传体”、“评体”等咏史模式,注重诗歌意象的运用及意境的创造。认为,中晚唐咏史诗的意象特征可用“衰飒”二字概括,其意象类型以水、烟、月为主,具体运用中又注重意象的立体组合;在意境创造上,中晚唐咏史诗重视“实境”对“虚境”的开拓,从而使咏史诗充满了意出言外的暗示性与空间美。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3,(29)
文化心理是人类在历史积淀中产生的社会心理机制,影响着人们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而对于刘禹锡咏史诗的思想性、艺术性,前人给出了高度的评价。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刘禹锡咏史诗创作背后的崇古、畏君、崇德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8.
张昭,五代时河间人,著名史学家。据《宋史》等史料记载,张昭7岁能背诵古乐府、咏史诗100多篇,不到20岁即遍读"九经",先后在后唐、后晋任职,宋朝初年任吏部尚书。后唐明宗之时,张昭上书皇帝,提出了著名的"八审"之说,常被后人提起。细细品读"八审",对今人为官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委任审于材器",即用人要审查其才器,做到知人善任。俗话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把"美"字换成"人才",也同样适用。为官者用人,不能因为下属有缺点就弃而不用,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优点缺点,关键是能够用人所长,放到合适的岗位上,使之各得其所、扬长避短,这样必然会造就成所在岗位的一个骨干,这与"世间不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伯乐"是一个道理。  相似文献   
9.
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提出咏史诗两条标准 ,一是思想内容要“出己意” ,一是艺术表现要“用意隐然” ,我们把二者称为人文精神和艺术魅力。本文拟对杜牧咏史诗的人文精神和艺术魅力进行初浅探讨。一、“诗心”“诗品即人品”。《毛诗序》 :“诗者 ,志之所至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虞书》云 :“诗言志 ,歌咏言”。可见 ,最好的、最能感动人的诗篇是诗人从自己的喜怒哀乐、从自身的体验中所写出来的。杜牧生于晚唐多事之秋 ,主张削平藩镇 ,加强统一 ,收复失地 ,巩固边防 ,使人们安居乐业 ,“生人但眠食 ,寿或富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