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9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4篇
工人农民   50篇
世界政治   4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8篇
法律   551篇
中国共产党   337篇
中国政治   542篇
政治理论   128篇
综合类   30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226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达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泰斗,是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但他的兴趣更多在于治学,用学术来革命、用笔杆子来战斗,堪称“用学术讲政治”的先驱典范。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坚持用学术讲政治,要坚定政治信仰、把牢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理论;用思想的魅力说服人、用逻辑的力量征服人。  相似文献   
2.
清代的因案修例,即基于某一司法案件对《大清律例》中的相关条例进行修改。这是清代司法实践中一种常见的法现象。《大清律例通考》《读例存疑》等考证类释本和《驳案汇编》《刑案汇览》等描述类案例集,分别以法律文本备注和刑事案例陈述的形式,记载了因案修例的诸多实例。结合因案修例的各方面特征来看,它属于清代法律的一种司法创制机制,带有典型的传统中国特色。清代统治者通过此种机制从司法案件中抽象出成文法则,进而实现法律文本稳定性与适应性的均衡。对于当前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因案修例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其对明确案例指导制度的发展路径和方向,以及完善“由案到法”的衔接机制、指导性案例的审核机制、类案判断机制、指导性案例的退出机制等,具有积极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3.
王剑 《中国工运》2006,(6):42-42
近年来,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以提高专业技术工人业务能力为主攻方向,全面实施素质工程,开展技术培训、技术竞赛、技能鉴定“三位一体”的岗位练兵活动,先后组织4900多人参加了28个工种的144场技术比武,40%的一线技工通过技能鉴定,技术水平上了等级,培养了一支由工人技师、高中  相似文献   
4.
论用益物权的法律属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房绍坤 《现代法学》2003,25(6):10-13
用益物权是物权法中十分重要的制度 ,与担保物权共同构成了他物权体系。用益物权作为他物权 ,具有与担保物权不同的法律属性 ,这主要体现在 :用益物权是直接支配他人之物的物权、用益物权的内容是利用物的使用价值、用益物权的客体以不动产为限、用益物权是独立性的物权、用益物权的实现通常以占有标的物为前提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商标制度和商标法修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商标作为商品标记的使用,可追溯到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早期。但是,只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日趋频繁,商标的使用才能广泛开展。历史上虽然对个别商品标记也有实施保护的记载,但是,只有进入了资本主义时期,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才以法律形式对商标专用权进  相似文献   
6.
7.
8.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事故,致 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交通肇事  相似文献   
9.
论不动产利用的二元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动产的利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设定用益物权,二是设定债权利用权。这两种方式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仍有本质的区别。由于用益物权与债权利用权具有不同的利益、成本和风险,因此,对不动产利用而言,究竟应采取何种形式,对于当事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肖铃 《理论导刊》2007,(7):77-80
我国刑事回避事由的规定存在混乱、缺乏体系性、难以涵盖实践中多种多样应回避情形等问题,解决的途径是借鉴国外做法,将回避事由明确划分为两个层次:具体回避事由和概括回避事由。前者由法律明确规定,主要规制审判人员和案件具有人际上密切联系以及就该案件承担过一定工作的情形。而实践中可能发生的多种形式的危及审判人员中立性和公众对司法公正信心的其他情形,因其难以穷尽,应由更具灵活性和包容性的概括回避事由予以规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