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丁珂 《前线》2014,(5):127-127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自古以来,描述牡丹雍容华贵,艳压群芳的诗句不胜枚举,而早在北齐人杨子华的画中,亦出现了描绘得分毫毕现的牡丹图。无论是在唐诗宋词的文学意象还是在中国画的审美图景中,牡丹都象征着一种声色之美与性情之畅完美融合的盛世精神。  相似文献   
2.
学会微笑     
我家第一个有声物,是学生时代自制的二极管收音机:二极管一头接一根铜丝,缠在电灯线上,一头接上喇叭,这就能收听了。收音机里有歌,有故事,有评书……我最爱听的是相声晚会,那时的相声也格外招笑,只听不看就能把人笑倒。  相似文献   
3.
不动声色也能雷倒人 金庸有金庸式的幽默,他平时不动声色的谈吐往往会令人忍俊不禁。金庸喜欢驾车,更喜欢驾跑车。曾有人问他:“你驾跑车超不超车?”金庸答:“当然超车,逢电车,必超车。”闻者无不绝倒。金庸号称“从未醉过”。很多人以为他酒量过人,而实际情形是他很少喝酒或喝得很少,那就当然不会醉。  相似文献   
4.
《理论与当代》2013,(3):58-59
韩震在2012年12月31日的《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但纵观历史,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敏锐地听到时代的声音。许多人被表面的东西或心猿意马的物欲搞得意乱神迷,听到的都是声色犬马;也有些人受立场和价值观所局限,听到的只是自己想听到的歌舞升平;还有许多人被日常的习惯所钝化,虽然时代的问题不断发声,他们却充耳不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相似文献   
5.
冬凝 《江淮法治》2012,(8):55-55
说实话,才疏学浅的我.在老师推荐这本书之前,还从未听过“吴念真”的大名.直到拿到这本书,翻开附赠的别册,我才知道,作者吴念真——台湾电影的灵魂.被称之“全台湾最会说故事的人”。  相似文献   
6.
赵昉 《新东方》2007,(6):59-61
一、引言:狂欢的链接 《为了告别的聚会》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小小的疗养镇上的不动声色的谋杀故事。杀人者在为自己作了情理上的开脱,认定药物并不能致人死地之后作别了祖国。和米兰·昆德拉任何一部小说一样,《为了告别的聚会》也充满了“昆德拉式”的“响词”——“轻”(“雅库布吃惊地发现他的行为没有重复,容易承受,轻若空气);  相似文献   
7.
不动声色     
马德 《党政论坛》2012,(4):39-39
从气象上看,不动声色比张牙舞爪更具大气象。尽管,不动声色也会浮在面上,我宁愿相信,内里,它有气韵氤氲,有风骨流转。  相似文献   
8.
胡培培 《理论月刊》2008,(7):119-121
西晋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这时的诗歌创作,一扫前代质朴的文风,朝着绮靡华丽的诗风发展.西晋绮靡诗风的形成与"文的自觉"发展的必然趋势、寒素文人的功利性心态以及当时崇尚声色之美的社会风尚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仲秋融 《求索》2011,(11):182-184
南朝齐梁新体产生前夕,刘宋著名文学家谢庄的诗文创作于音律运用等方面已有元嘉体向永明体过渡的痕迹,其形文的“典之繁,对之密”,声文的“别宫商,识清浊”及情文的“唱颂风习,清雅可怀”等特色明显。作为元嘉干将、永明先驱及谢氏后起之秀,谢庄的诗文创作已渐开南朝初年文坛声色气象,尤其“声文”一环,启永明创作之先,意义颇大,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胡忠伟 《政府法制》2011,(27):40-41
世间有一种人,外表温软内心强悍,甚至有些倔强,贾平凹即是一例。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73年8月在陕西群众艺术馆公开刊物《群众艺术》上发表小说《一双袜子》时,才正式使用"贾平凹"这个名字。虽然只一字之改,却可见他为人为文的一贯作风:他特别善于利用现有条件,先顺其自然,再化平为奇,不露痕迹,不留声色,这种阴柔的功夫,实则是倔强性格的反映。从表面上看,贾平凹是一个谦虚、温和的人,其实不然,他骨子里有传统人士的那种倔强与狂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