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2篇
法律   1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和信息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发动机和加速器。传统的分配模式被打破 ,按“知”分配的方式应运而生。按“知”分配是建立在现代知识分工基础之上 ,以知识 (智力 )资源的占有、配置、开发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 ,并以此衡定其创造价值大小的新型分配方式。它第一次将知识贡献与价值分配明确地结合起来 ,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对复杂劳动的知识价值的全新认知与确立 ,是经济升华和知识物化的结晶。按“知”分配突破了传统的“权力使人获得物质财富”的畸形模式 ,创造了“知识贡献使人获得物质财富 ,物质财富又使人更好地获得知识”的全新分配模式。  相似文献   
2.
管理劳动的职能与价值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逊里 《学理论》2011,(15):38-40
从马克思所处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到现代知识经济时期,管理劳动的职能和价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马克思承认管理有助于产生社会生产力,但是其主要职能是剥削;而现代经济先进的管理手段已经不可或缺,无论是将其看做一种复杂劳动还是生产要素,它都有权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并且已经成为强势力量。考察这一演变过程,有助于更全面看待当前我国分配领域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立法技术规范的修编立法是一种专业性强、需要多方群体协同进行的复杂劳动和集体行为,作为立法成果的法律法规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立法活动需要有各方共同遵循的文本格式和行文规范,才能保证立法质量。所谓立法技术规范,就是法律法规文字表达的规则和技巧,体现了法律规范的形式要件,是在文字和文本形式上保证立法质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中国工运》2012,(4):53-54
劳动没有贵贱之分.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只要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就是光荣的,每一位劳动者都应该得到承认、受到尊重。要更加尊重劳动者特别是基层一线劳动者.切实保障劳动者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实现体面劳动.促进劳动者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在公平正义的阳光下更好地焕发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5.
唐未兵 《湖湘论坛》2003,16(5):79-80
关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问题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一种倾向是扩大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 ,认为非生产性劳动和物化劳动均创造价值 ,或者直接用劳动价值论诠释价值的实现及分配问题。学术界有这种倾向的同志比较多。另一种倾向是缩小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只是一个说明简单实物交换比例决定的法则”[1 ] ,只适用于“人类历史上最初的原始的实物交换”[2 ] ,并认为马克思否认脑力劳动、复杂劳动、经营管理劳动和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只是简单体…  相似文献   
6.
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首先要深化对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劳动的认识,应认识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是体力劳动价值论;其次要认识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按要素分配并不矛盾;再次要辩证认识私营企业主的收入,正确对待私营企业家。  相似文献   
7.
劳动还原理论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持批评意见的学者从论证方法、理论的解释力和劳动还原理论与马克思其它经济理论存在着矛盾等方面进行了批评,而坚持马克思劳动还原理论的学者,则从劳动还原的地位、复杂劳动创造更多价值的原因、劳动还原方法和途径等方面进行坚守,中国学者在特定语景下也对劳动还原理论的完整性,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性质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9.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创造价值的劳动不仅仅是指一线工人的劳动,管理劳动和科技劳动都属于生产劳动,都可以创造价值;社会劳动不仅包括简单劳动,而且包括复杂劳动复杂劳动能够比简单劳动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温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深入研究劳动价值论对我国的现实社会生活,特别是对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极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劳模精神,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重要精神动力。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优秀品质、高尚精神,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尊重劳模、关心劳模、学习劳模,使劳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劳模是劳动的模范和榜样,是社会遴选出的最好的、鼓励人们仿效的劳动者。中国自1949年建国之初就确立了评选劳模的机制。此后每隔5年的5月1日,中国都要以国家的名义奖励“劳模”,颁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号召全国人民向他们学习,为国家作贡献。上个世纪,从“铁人”王进喜和掏粪工人时传祥,到“农业学大寨”中的“铁姑娘”郭凤莲,再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修脚女工于素梅,以及北京公交售票员李素丽,这些主要由工人和农民组成的“劳模”无一不是“老黄牛”形象,也就是无私奉献、不计报酬、做最苦最累的活。上个世纪80年代,劳模的评价标准开始向对经济建设和科教文卫等领域做出贡献的人倾斜;90年代中期,民营企业家开始在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登上“劳模”讲台。“无论到什么时候,‘劳模’都是中国社会的精英。”而今,成功的民营企业家、优秀的工人和农民都无愧于新时代的“劳模”称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