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论农民利益表达困境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积极性的前提在于妥善处理好他们的利益关系。这就需要农民的利益表达的顺畅。目前他们的利益表达渠道单一、不畅,导致这一困境的成因,可概括为五点。即农民的个体因素、人代会利益表达功能的堵塞、村民自治存在的弊端、信访体制的局限性、农民利益表达的组织化程度低。  相似文献   
2.
小农意识在中国社会与民族观念中 ,早已沦肌浃髓 ,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上升为民族意识的源自于农村经济的观念 ,在整体上是与现代社会 ,尤其是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极不协调的 ,有时甚至是冲突的。研究中国的现代化问题 ,首先就需要研究中国小农意识的流变与特征 ,需要探讨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需要研究中国现代化在解决小农意识问题上的对策 ,等等。有关这方面的课题 ,中外学者在不同层面上已有不少的探讨 ,其成果亦为可观。这些成果在研究视角上 ,大都采用社会学的或人类学的方法 ,其手段主要以历史的考察与材料…  相似文献   
3.
毕红微 《学理论》2013,(22):59-60
中国传统农民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上长期形成了封建陈腐的思想意识形态。这种在农民心中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严重影响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严重阻碍着农民的政治参与和农村政治的改革进程。小农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突显的特征对中国的政治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年,国家发展了,党的惠农富农政策多了,紧邻郑州市、地处交通要道的白沙镇搭上了发展的“顺风车”。然而.我们发现,“富”起来后的问题一点也不比“穷”的时候少。主要有:农户长期以家庭经营为主,集体意识弱,小农意识强,小富即安、小进即满,思想观念远远落后于形势发展;村民民主意识不强,基层组织作用难发挥,  相似文献   
5.
(1)从宏观与大局来看:我们应该跳出中部的框框来正视河南在全国的真正位置,你属于哪个队伍,不是由中央或者哪个专家划个圈,我们就站在圈里左顾右盼来审视对手与自己(小小自足与懈怠消极的小农意识)。应该评估自己现实的条件与能力,找到朋  相似文献   
6.
陈传善 《唯实》2005,(8):98-99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空前的成就,无疑与以“自强、灵秀、宽容、守规”等为内核的江苏精神有着重大关联。但是,受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传统观念、小农意识,以及长期单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惰性、依赖性的影响,江苏精神内涵中也掺有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芜杂成分。诸如冒险精神不足、守土恋家意识较重、小富即安、官本位意识较浓等等。  相似文献   
7.
“种粮吃饭,养鸡称盐,喂猪过年”是龙场村群众过去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何改变村民观念,走出小农意识的樊篱,成为摆在我们村委干部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政府对农村的投入不断加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却不能完全适应农民的需求、调动农民的参与意识、消除农民的抵触情绪,达到预期效果。这既有行政、财税、教育、医疗、社保等方方面面的体制原因,也有农村、农民、农业自身的内在原因。其中,小农意识对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对政府、农村“一事一议”、“谁受益谁投资”、第三种力量等主体和方式提供农村公共产品产生较大影响。要消除小农意识影响,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破农村自然经济结构和落后的小生产方式,完善以政府供给为主、各种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供给机制,明确供给的优先序,保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乡村道德失范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乡村道德失范一方面源自乡村传统道德逐渐解构,另一方面,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文化心理非但拒斥现代性的本质精华,而且利用、张扬着市场经济的流弊,阻抗现代道德的自觉生成,从而导致乡村道德发展的断裂。笔者拟从广义文化角度审视和定位乡村道德重建方案,以拓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视野。  相似文献   
10.
近20多年来四川省、成都市开展了三次以农耕文化为主要研讨对象的理论大讨论,在思想观念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有力促进了四川人思想大解放,加快了四川改革开放步伐。对农耕文化的批判始自近代以来的历史文化研究,四川把破除农耕文化负面影响作为思想解放的重要内容,有着历史的必然。四川这三次思想解放与农耕文化大讨论的历史意义不可低估,盆地意识、小农意识等束缚思想观念的意识已经逐渐被四川人所抛弃,一种贴近改革开放时代的价值理念正在成为四川人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